分享按钮

奋起甩穷帽 党恩记胸怀

——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村民格茸脱贫故事

● 本报记者 和泰君 马建军 何帝龙 鲁茸追玛

格茸,来自大山深处的一个藏族农民,在脱贫攻坚战中,积极奋起甩穷帽,浩荡党恩记胸怀,提议并组建“精准扶贫感恩连”,成为云南藏区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

格茸出生在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吉仁叶古村民小组。初中毕业后,格茸回家务农。格茸家有7口人,几年前,妻子因股骨头坏死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里有两个60多岁的老人,两个小孩正在上学,全家年收入仅有5000多元,经济条件困难。

2015年,香格里拉市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启动后,格茸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说:“说实话,我是小组干部,多少有点文化,在被评为贫困户的那一刻,我脸上总感觉火辣辣的,一时间抬不起头来。” 从那天起,格茸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头脱贫。

在乡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扶持下,格茸加入了村里的野鸡养殖合作社,努力学习野鸡养殖技术。“我家有300多只野鸡,每年可以卖6000多元。又种植了朝天椒,每年能卖800多元,加上生态护林员每年1万元工资,全家的年收入超过4万元。生活越过越有劲了。”

2018年底,格茸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光荣脱贫。

格茸的岳母是旧社会吃过苦的人,看到全家脱贫了,就对格茸说:“家里的日子好过了,要懂得感恩,要感谢党。”其实,他也一直在想该用什么方式来感党恩。2017年5月的一次集中培训期间,格茸向大家提议成立“精准扶贫感恩连”,共同帮助其他贫困户实现早日脱贫。大家一致同意,并商议“感恩连”先从帮助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打扫卫生、收割青稞、犁地翻土、建盖房屋、帮助有困难的贫困户。之后,经过大家推选,格茸被“战友”们选为“连长”,他从乡党委政府负责人手里接过了“精准扶贫感恩连”的红旗,队员来自各村民小组,“连、排、班”可以对应行政村、片区和村民小组,他们把部队的战斗精神用到脱贫攻坚战中。

“别看“感恩连”只是一个基层群众的志愿组织,但我们却很‘高调’,只要队伍拉出去,就会把旗子高高举在前头,‘连队’成员是党员的,开展活动时都要佩戴党微。别看我们‘感恩连’人不多,但是我们服务内容却不少。村里盖房,队员们免费帮工;村民哪家缺少劳力,队员们去帮忙生产;村里有生活不便的老人,队员们去给他们洗头理发、打扫庭院……提起我们做的这些事,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格茸说。

2018年11月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泄流,沿江各村需要及时疏散和安置群众。接到通知后,格茸立即带领10多名年轻力壮的队员下山,赶到沿江低洼地段疏散群众,帮助转移群众财物、搭建帐篷。洪水过后,“感恩连”又投入抢险救灾队伍中,帮助群众恢复家园、恢复生产。

吉仁水村民小组肖农家里有2名残疾孩子,家庭贫困程度深,生活的艰辛让这位54岁的汉子整天愁眉不展,格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到肖农家里谈心,鼓励肖农从事野鸡养殖。经过几次劝说,肖农终于点了头。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和技术,格茸帮助肖农家平场地、防疫病,手把手传授养殖妙招。当年,肖农家出栏120只野鸡,净赚了几千元,加上朝天椒收入和政策性收入,家庭年收入超5万元,肖农露出了笑容。2017年底,肖农主动提出申请,加入了“感恩连”。

目前,泽通村“感恩连”已有48人,组建了文化传承、产业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帮困送温暖4个“排”。田间地头、红白事项、农闲串门,只要有合适的场合时机,“感恩连”就用身边人和身边事宣讲党的恩情,用自己的感受宣传党的政策,用自己的行动帮扶困难群众。在感恩连的带动下,村里邻里矛盾少了,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不见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强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了、环境变好了、生活变美了。

格茸说:“如今,全村已经脱贫了,但以后还会出现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现象,我们感恩连依然要保持初心,发挥作用,始终保持感恩连精神。”如今,全州29个乡镇建起了52支“感恩连”,成为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个战斗堡垒。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11-18 ——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村民格茸脱贫故事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9609.html 1 奋起甩穷帽 党恩记胸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