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文成公主谱写的汉藏友谊之歌

▲ 文成公主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 杨增适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与边疆各族统治集团有不少“和亲”的佳话流传。

早在汉代,解忧公主被派往新疆与乌孙王结婚。后又有王昭君和蔡文姬被派到北方与匈奴首领结婚。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对这种传统的民族“和亲”政策,曾作过高度的评价,并以王昭君出塞为例,讲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王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王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自古就与中原地区的民族有交流往来。1978年从昌都卡若遗址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四千多年以前,西藏土著居民和黄河流域的汉族就互相往来。尤其是唐朝以后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藏族人民和祖国各族人民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与汉族人民建立了兄弟般的关系。民族友谊亲情的一朵朵浪花,至今闪光溢彩,放射出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奋进不息的光芒!

公元七世纪初,著名的赞普松赞干布,在西藏高原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吐蕃地方政权。他是一位年轻有为、胸怀大志的英主,为了巩固发展刚刚建立起来的事业,特别希望得到唐朝的支持,以便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以,松赞干布深情地请求联姻。而当时的唐朝,正是文治武功名传四方的贞观之治年代,在位皇帝李世民总结了不少君主“贵中华、贱夷狄”的历史教训,非常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工作。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此事过了几十年,唐朝的金成公主又同吐蕃的另一位赞普赤德祖赞结为夫妻),成为历史上永放光彩的藏汉友谊佳话。

史载,唐朝王室从贞观八年与松赞干布联姻以来,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共计二百多年中,双方使者往来计142次,双方活动内容不仅是和亲,还包括通好、报丧、祭奠、结盟、报捷、朝贺、求匠、送僧等。使团规模也很庞大,除迎送两位公主使团人数百至千人外,其他各次也有十至五十多人。

在一千多年前交通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交往如此频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文成公主作为汉族人民的代表,在西藏生活了4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发展唐蕃友好事业,在中国民族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16岁的少女,告别皇宫的父母,告别了中原的乡亲,冒狂风、迎飞雪、战严寒,向高原进发,实在令人钦敬!正因为此,千百年来,文成公主一直被汉藏人民怀念、歌颂。文成公主被神化,端庄秀美的形象高居庙堂,受世人瞻仰供奉。文成公主用生命和爱情谱写的汉藏友谊之歌,永远传诵在青藏高原!永远传诵在中华大地上!

文成公主启程进藏,唐朝特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护送专使,一直送到接近吐蕃的河源地方。松赞干布以最好的礼节欢迎文成公主光临西藏。《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率文臣武将及大批士兵,从拉萨来到柏海地方安营,并去河源同护送文成公主的李道宗相会。会面时,松赞干布以女婿自居,对李道宗十分恭敬。

从长安到拉萨,山高路险,天气多变,文成公主经历千辛万苦,战胜无数困难,在沿途广大藏胞的热心帮助下,历时近两年终于到达逻些(拉萨)。一首流传千百年的藏族民歌,赞颂了文成公主坚定不移的决心毅力和为汉藏友谊搭建金桥的丰功伟绩:

正月十五那一天,

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

茫茫莲花大坝不用怕,

有百匹善走骏马迎姑娘;

绵绵高大雪山不用怕,

有百头强壮犏牛迎姑娘;

滔滔湍急江河不用怕,

有百只黑色皮船迎姑娘;

来到拉萨河拉通渡口时,

有百只马头木船迎姑娘;

来到拉萨五吉平川时,

有百辆双轮马车迎姑娘;

来到拉萨城的东孜苏,

有百名英俊青年迎姑娘;

来到卡阿东的山脚下,

有百名美丽少女迎姑娘;

来到红山布达拉宫前,

有百名文官武将迎姑娘。

今天文成公主进西藏,

好像孔雀落在平原上,

好像狮子走进大森林,

好像永恒的太阳升天上。

西藏从此幸福大繁荣,

这是汉藏合作好征象。

敬祝文成公主得安康,

敬祝全体藏胞心欢快,

今天是三喜临门多吉祥。

藏族人民为什么对文成公主如此热烈歌颂?这就要从历史上寻找原因了。

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沿途传播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路过白玛乡时,指导当地人垦田种庄稼,安置水磨。到西藏后,用牛奶制作奶酪,从牛奶中提炼酥油,制成各种甜食品。用丝织绸缎,用草编绳索,用泥土烧制陶器。这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大大促进了西藏社会的文明进步,改善了藏民的生产生活。另外,一批又一批藏族青年到内地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当时西藏各项事业的先进分子,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至于陪送文成公主的嫁妆,车运马驮骆驼载,吃喝穿用样样齐。在藏文史籍中,曾有具体记载:释迦牟尼佛像、各种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镶金嵌玉的首饰、各种烹菜调味的佐料、各种香味可口的饮料、金鞍玉簪,绣有狮子、凤凰、树木、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垫被,占卜经书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镜、建筑与工艺著作六十种、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术百种等等。由此可见,既有生活上的衣食佳品,又有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宝贵著作。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前往西藏的,还有一批能工巧匠,把汉族地区的农具制造、建筑、纺织、蚕丝、酿酒、造纸、制陶等生产技术,也带到了吐蕃,的确是一次规模可观的汉藏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才交流。

在藏区,人们把文成公主当神供奉,这不仅因为她是唐朝皇帝的女儿,更因为她在西藏做了大量的好事,故而藏族人民敬仰她、纪念她,文成公主的名字在藏区老幼悉颂,几乎无人不知。在远离拉萨千里之遥的云南藏区建有大小数十座藏传佛教寺院,神坛上均有文成公主塑像。据统计,位于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德钦县羊拉乡,有藏传佛教寺院7座(“文革”时被毁)。老一辈信徒曾说,供奉的神像中,有一位女性菩萨,当地人尊称“阿姬迦萨”。“迦萨”即汉后,为尊胜度母化身。“阿姬”系女性尊称,是文成公主形象。当地藏民能讲出不少有关阿姬迦萨的故事。文成公主从没到过羊拉,缘何当地会流传这样的轶闻趣事,这是人们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也是对藏汉友谊的讴歌。

二十多年前,我游览西藏,曾专门拜访山南昌珠寺,意外听到一则文成公主的故事。这里的藏胞对待远道来访的客人,总是乐于介绍文成公主,仿佛文成公主是山南人。昌珠寺内有一个灶,他们说这是当年公主煮饭用过的灶。故取名“公主灶”。这是当地人对文成公主寄托的思念。因为文成公主在世的时候,西藏还没有一座正式的寺院。至于文成公主是否到过该地,史籍无确切记载。在布达拉宫,我还参观过一间历经数百年尚完好无损的房间,传说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婚时的洞房复制。我们进房参观,热情的主人请大家仔细观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并肩而坐的塑像,并向我们津津有味地讲解四壁彩绘的有关他俩的生活故事。年轻的讲解员出生拉萨,毕业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藏语系,间杂着普通话、英语和藏语的解说妙趣横生,听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答谢,几位听得入迷的老外连声“ok”!

今天,汉藏人民新的团结合作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文成公主谱写的汉藏友谊之歌,被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唱得更加优美动听。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11-2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9859.html 1 文成公主谱写的汉藏友谊之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