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春联的变迁

●王贵宏

像穿新衣服,贴春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那是春节家家户户门楣上最耀眼的装饰品。但亦有例外,那就是当年家里有去世的老人春节不贴春联。年的脚步还远,大街小巷已能嗅到浓浓的年味。人们手里拎的,肩上扛的,均是采购的年货。待到腊月二十九,许多人家就开始张灯结彩,将红艳艳的醒目春联张贴出来,展示着一种新年来临的气象。

时间承载着记忆,年年春节贴春联,年年内容却不同。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过去贴春联的回忆记忆犹新。他们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家家户户的春联大多都是手写的,许多村组小镇都有一些擅写春联的高手,他们一年当中难得露一手,所以基本有求必应,无偿地为熟悉的左邻右舍和乡亲们服务。

春联从手写到印刷走过一段漫长的岁月,这也是一种必然。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像不愿丟弃一种技艺一样,不肯丢弃手写春联的传统,每年年根儿郑重地放上桌子,裁开红纸,凝神运气,用自己练就的书法龙飞凤舞地写春联。这种习惯,从个人感情意义上来说,是不易改变的。因为写春联的人认为只有自己手写的春联才能够保持着春节的固有气息,也注定有着更多的思想内涵,认为这样的手写春联才能够与别人区别开来,有着更多的欣赏价值。

有的老人在回忆往事时,对那时一些人家的春联,还会津津乐道。往往吃饱喝足的几个人走街串巷地闲逛,边走边看人家的春联,并七嘴八舌地品评。话语里夹杂着各种毫无顾忌的褒贬。有赞美这家春联的词编得如何的好,那家的春联信笔涂鸦字写的磕碜;有的人家把“肥猪满圈”“出门见喜”错当横批贴成笑料的;有写错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被嘲笑没文化的; 有将与过年不沾边的顺口溜写成春联让人忍俊不禁的……虽然春联良莠不齐,却给观赏者带来不少兴趣和快乐。

爱琢磨事的细心人会发现,春联内容每年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而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时代特征。春联就是春节的“一张脸”,透过这样的“脸”, 让人看到的是社会的变迁,政治环境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家大门上的春联写的大多都是气势磅礴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或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以及歌舞升平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南至北刮进中国大地,家家户户门楣上的春联内容也开始有了变化,“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等新观念新气象的春联逐渐让人耳熟能详。尽管那时真正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个体经营的人还凤毛麟角,但期盼致富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更新。“穷就穷在短见识,富就富在不知足” 这样春联的出现,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如今,离春节还有十天半月的光景,那些烫金的、粘银粉的、各式各样内容的现成春联在商店和大街上摆得人眼花缭乱,待到腊日二十九和年三十,便都迫不及待地像彩蝶般落在大衔小巷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虽然看似失去了个性化,但它内容中所蕴藏的: “年年顺景财广进,岁岁平安福长临” “百业兴旺财源广,富贵平安福满堂” 等,透露的皆是逐渐丰满起来的日子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1-1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0757.html 1 春联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