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珠巴洛河畔的变迁

●次里都吉

2020年春节,我回德钦县霞若乡老家过,但见拥挤的集市热闹非凡,车水马龙,消费能力带来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带来了家乡巨大的变化。

我的家乡坐落在美丽的珠巴洛河边,听父亲讲,月仁藏语意为“供着的村子”,村子依山傍水,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村寨,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年味浓厚而独特。从2015年起我一直从事脱贫攻坚工作,脑海中总是想到“两不愁、三保障”,看到如今的变化,为之动容和自豪,忍不住写写感悟和体会,用“六变”来感恩党、感恩祖国。

吃的变化。儿时总是期盼过春节,整夜睡不着觉,因为春节可以吃想吃的东西。能吃水果糖、鸡蛋糕和饼干,喝上三鲜汽水和香槟那是非常爽,记得快要过年了,母亲从别处买来了梨子和苹果悄悄地储藏了起来,没到年三十就被偷吃了一半,一到年三十剩余的在经堂和神龛里供了起来,供品除了水果,还有红糖、茶叶、糯米饼、干粉丝、噶勒(米油片),没到初五,供着的水果被我们悄悄地消灭了,父母责怪时我们总是狡辩说被老鼠吃了。另外,供品红糖到初十五的时候,已从实心悄然变成了空心,嘴馋的我们用刀把里面的挖着吃了,放着的只是薄薄的外壳。当时的霞若乡物资十分匮乏,如今看到市场上眼花缭乱的食品,幸福感油然而生,儿子挑这挑那,羡慕不已。儿时日常饮食早餐基本上吃糌粑,午餐吃面粑粑(俗称三吹三打),晚餐米饭和腊肉。如今可以吃鸡鸭鱼肉,还有海鲜,吃的已经实现从过去父母辈的吃不饱到有吃,再到吃好的跨越转变。

穿的变化。儿时总是期盼过春节,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小时特别羡慕公安干警,我过年穿上天蓝色的公安制服加戴一顶大檐帽,神采飞扬。大人穿一件新衣就已经非常时髦了,穿着藏装楚巴、金边帽和传统藏靴,走起路来,吱吱作响。如今的服装从笨重的藏装演变到轻便的服装,从穿一般布料的衣服提升到穿品牌,穿的已经不再是问题。

住的变化。感触特别深的是小时候随父亲到离家不远的半山腰买牛,一到傈僳族同胞村寨,住的都是木楞房,和我们还是有一些差距,缺少日常用品是进入傈僳族同胞家中的第一印象。其实这是傈僳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如今,傈僳族同胞家家户户住上了搬迁新房,住房不仅能遮风避雨,而且安全稳固,告别了木楞房,跨越千年的变化悄然在珠巴洛河边发生,路上再也看不到醉汉,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交通条件的变化。记得6岁那年,随大人在半山腰放牛,看见在离家两公里左右的地方一个转弯处冒着烟,有个东西不停地作响,好奇地跑了过去一看究竟,到旁边已是满头大汗,而且还不敢靠近。但见一台推土机正在修路,后面还停放着一辆三五牌拖拉机,第一次看见车辆我觉得很新奇,看了半天,回去时牛已不见踪影,免不了接受父母的批评。不久,公路修到我们村口,我整天在推土机和三五牌拖拉机上爬上爬下,总是期盼能开上一回三五牌拖拉机。之后,小舅买了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各么茸林区运输木料,我总是坐在副驾驶座上穿梭在各么茸和相多桥之间,在驾驶室里用自豪的眼光看着同伴,同伴也以羡慕的眼光盯着我。封闭的霞若乡当年是德钦县靠“木头财政”的乡镇之一,每个家庭在本乡找到了副业,有了不菲的收入,直至后来的天然林全面禁伐才停了下来。如今,家家户户都有车子,珠巴洛河边也热闹了起来,村民出行更加方便。

当年,只有沿河村组和林区才通公路,90%的村组没有公路,月仁村以上的夺松、石茸和粗卡桶村还未通公路,基本上要靠人背马驮,我们村虽然通了公路,但没有几辆车,物资还得靠马帮运输,每天在村口总是看到一队一队的马帮经过,有些马帮还在村口驻扎过夜,马帮把物资卸下后去放会马,等天黑的时候把马赶了回来,成排拴着,然后到我们村买草料喂马,之后才生火做饭,嘴馋的我们,还和赶马大爷一起吃过几顿香喷喷的饭。如今,整个霞若乡到处都通上了公路,还铺上了水泥硬化路面,交通设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以前,年轻的大哥、大叔在各么茸林区找副业回来,抬着双卡录音机,挂着粉红色的丝巾,跳着“18步舞”,我们总是好奇地观看,浮想联翩,当时家中唯一能看到的现代东西就是录音机。我们村不通电,家里总是点松明火把,在火把下面听着老人讲述精彩的格萨尔故事。偶尔村里面会安排放几场电影,再冷的天大家也要兴致勃勃地观看,《西游记》《南征百战》《地道战》等等电影非常精彩,这些电影一直影响着我们。后来,我们村的一户人家拥有了录像机,四方形的磁带放着录像,整个村里的人都挤在一起看。后来,我们读初中的时候才有了电视机,读中专的时候有些家庭条件好的才用上了传呼机。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现代日常用品,手机、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等现代家电进入了普通农户家中,生活完全与现代接轨了。

政策保障的变化。儿时,还见过父母上缴土地承包费用,家中还要上税。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林改补助、草改补助、农业综合直补等,老人还享受养老补助资金,特殊人群享受特殊救助。因病、因学、因残等均享受国家特殊救助。贫困户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政策性保障让群众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下、一个都不掉队。

在霞若傈僳族乡,藏族和傈僳族两个世居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共存,生活充满希望,生活更加自信。在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关心下,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流淌千年的珠巴洛河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由衷地感恩党、感恩伟大的祖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相亲相爱,携手奋进,以昂扬的姿态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2-03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1009.html 1 珠巴洛河畔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