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鹤庆楹联趣事

楹联是我国遍及城乡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杨增适/文 张锦明/图

楹联是我国遍及城乡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一个地区、一个村镇流传下来的奇联妙对多寡,反映出这个地区、这个村镇的历史变迁、人文素质和文化水平。鹤庆县城是云南保留中原传统文化比较完整和民族文化相融比较好的古城,文人荟萃,书香不绝于代。时至今日,凡有人家办红白事,亲朋好友必送联致意。楹联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民间传讲出不少有关楹联的故事。

云鹤楼山外佬题匾

前清光绪二十七年,鹤庆巨商丁家出资在县城中心修建了云鹤楼,雕梁画栋,彩绘一新,只差“云鹤楼”三个大字无人书写,未能镌刻悬挂。丁家在楼下摆了个征匾台,铺下九尺见方的宣纸待人一展才艺。另派十几个人磨墨,墨汁整整积了一大缸。从三月初三一直到三月十五,尽管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但是一直无人敢上前书写。鹤庆虽有一些进士举人擅长书法,但只能写八分书或蝇头小楷,最大不过碗大的对联字,九尺大字从未动过笔,一个个摇头咋舌。

三月十五这天,来了个山外(象眠山以南)卖柴老头,卖了柴后也挤在人群中看热闹。人们见他头戴破毡帽,身披羊皮褂,脚穿一双大芒草鞋,是个“乡巴佬”,维持秩序的人便对他说:“喂,卖柴老头,这种场合你也来得的么!”老头听后回答:“才不过写几个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言毕放下绳索扁担,脱下破毡帽往墨缸里一泡,饱蘸墨汁之后一口气在九尺宣纸上写出“云鹤楼”三个大字。众人一看,一个个拍手叫绝。等人们欢呼过后,才发现匾额未落下款,“山外佬”却不见了。因此,云鹤楼初建时的三个大字匾额是没有落名的。

后来,有好事者作了一副对联以记其事:

龙乡建鼓楼,拔地擎天,征匾台前传佳话;

鹤邑多文士,腾蛟起凤,破毡帽下有人才。

刘本良春联砭时弊

抗日战争时期,“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怨沸腾。某年春节,云鹤楼下一商铺主人刘本良作出一联张贴于门楹:

全面抗倭,东也打,西也打,东西也打;

多方筹款,左要钱,右要钱,左右要钱。

联中针对时弊的议论,刺痛了县当局。结果,勒令作者刮掉对联,并处以罚款。刘不服,旋即补书一联云:

贴张土青梅了事;

说句淡白话散心。

土青梅为鹤庆传统手工制作的红纸,“淡白话”即闲话。此联表白了作者的无奈,亦是对当局的回应。

作者并未忘记一个中国人的良知。不久,又作了一联覆盖其上:

民生有患逗硕鼠;

倭寇无端惹睡狮。

此三联在民间流传甚广。刘本良,字秀泉,号文波,鹤阳文士,博学多才,好古文,善雅谑。传闻,凡刘老在座场上必欢声潮涌。

鹤阳古城妙联多

旧时鹤庆民居的楹联,别具一格,意味深长,有的特别引人注目。

无字联。1936年4月,红军长征路过鹤庆。红军北上后,地主恶霸反攻倒算,糕点店老板陈珍极为反感,挂出一副无字联。上联是一筒木炭,下联是一个鸡蛋。“意思是叫他们把钱财看叹(谐音炭)、看淡(谐音蛋)。”有热心人为楹联解读:世间事使人叹息,为何不淡然处之。

无神联。北门外城隍庙香火旺盛,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更是香客如织。可是大殿神像两旁有一副木刻楹联,却警示人们,只要改恶行善不必烧香拜神。联曰:“谋人田产,淫人妻女,欺人鳏寡孤独,此等恶徒,任你烧香也无益;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睦邻里乡党,这样善士,见神不拜又何妨。”如今,城隍庙被拆毁了,大殿背后新盖了一间偏厦,这副对联仍挂在神像旁边,倍受人们珍爱。

鹤庆县城南郊,有一座祖师庙。祖师是指天竺僧人牟伽陀。相传鹤庆坝子原是烟波浩淼的泽国,唐蒙氏(南诏)时,牟伽陀来到鹤庆“泄水开疆”,鹤庆坝子才成为一马平川、良田万顷的富饶之地,鹤庆先民感念祖师恩德,修庙供奉。

如今庙已全毁,墙基附近树林中又建一间平房,仍称“祖师庙”。门楹上写着一副对联:“树影不随明月去;桂香时与好风来。”情随景至,一读便知是今人所作。

尽管日月嬗替,时事变迁,鹤庆人酷爱吟联作对的传统仍然代代传袭,久盛不衰。楹联不仅似粮食,似明镜,还像匕首投枪、快刀利剑,充分发挥出社会功能,寓教其中。如1958年前后出现的“挖得野菜连根煮;砍来青柴带叶烧。”道出“大跃进”给人民带来生活的贫困,把“大跃进”虚假浮夸之风讽刺得入木三分。又如,某村张家翻盖房屋,换了一棵柱子。主人为了贪财收礼,硬下请帖邀人前来贺新房。亲家按习俗更要送厚礼。亲家触景生情,送一副对联作贺:“挑换一棵新柱子;依然三间旧瓦房。”对联挂出,宾客齐声叫好,主人羞得面红耳赤。

(资料来源:民间传说,章天柱、刘藻诸君文章)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3-2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2121.html 1 鹤庆楹联趣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