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大学毕业当“匠农” 江边菜篮送到家

罗臣在金江镇的原生态农场。

收购绿色无公害蓝莓。

罗臣在送货途中。

●永基卓玛

每天,“匠农”江边菜篮子微信群准点发放第二天售卖的土特产列表:放养土鸡、手工饵块、铁锅豆腐、猪皮、洋芋片、鸡蛋糕、饼子……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订单,第二天,订购的土特产品就能在家门口拿到。

由于家乡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兴文村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的农户没有很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好的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80后”大学生罗臣在微信开店,专门卖土特产品,每月销售额达到10多万元。罗臣说:“我最大的希望是把迪庆江边特色的土特产品推向全州,以后推向全国!”

今年31岁的罗臣2013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大学时,罗臣就对电子商务很感兴趣,但那时,只是零星地做过一些短工,发传单、卖烧烤,“还是找到一些钱,但自己是年轻人,来得快,花得也快。”罗臣回忆说。

毕业后,罗臣考过公务员,但总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2017年,当时他在香格里拉市遇到一位朋友,朋友说想买纯正的土鸡蛋,可是难买,罗臣刚好要回老家,他答应为朋友去村里购买土鸡蛋,这也是罗臣的第一单土特产生意。在当时,用手机微信来销售土特产的想法还没在罗臣的脑子中成形,这一年,罗臣家里10亩果园里的果子成熟,成熟的梨子大部分都坏在地里卖不出去,父母背着一些梨子到金江镇街天去贩卖,价格不是很好。天性爱闯荡的罗臣骑上三轮车,把梨子带到香格里拉市来卖。

罗臣说:“也是那次卖水果的经历改变了我的好多想法,水果摊摆在东旺路上,一开始还有点害羞,但想到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靠自己的本事挣钱,就没什么好害羞的。”卖了一个月的水果,从开始的不敢吆喝,到后来,整个东旺路罗臣的吆喝声音最大。在卖水果的那个月,罗臣说他学到好多东西,也对自己老家的土特产品有了另外一种认识,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悠然而生。“我为什么不回家创办网店呢?我要把家乡的优质土特产品卖到千家万户去。”

回到村里,罗臣开始计划做“江边菜篮子”这个事。也是这一年,“匠农”注册了。罗臣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父母都是农民,他想用匠心诠释展示新时代迪庆农民的精神面貌。“我既然做了这一行,用这个名字随时激励自己,让自己向这个目标走。”罗臣说。

土特产到处都有,但好的土特产毕竟还是难求,一开始,罗臣还没建立自己的养鸡场,大部分土特产都是靠收购后又转卖到香格里拉市区。有一次,一位农村阿老把人工养殖的鸡蛋当土鸡蛋卖给他,后来顾客反映口感不对,他才知道收了假货,为了维护诚信招牌,罗臣重新拿了50个鸡蛋给客户。

刚起步时,遇到的困难很多。3年下来,土特产“菜篮子”没有想象中的好做,罗臣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毕竟乡下的父母总希望自己孩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行列,觉得卖菜不是很体面。

刚开始的时候,土特产品虽然好卖,但利润不大,有几个月还亏本了。最辛苦的时候,罗臣6时就起床,7时从金江镇出发,中午12时左右到香格里拉市区,接着马不停蹄开始送货,送完货基本已经到下午5、6时,当天又开车赶回金江镇,深夜12时才到老家。罗臣经常午饭、晚饭都顾不上吃,面包和瓶装水就是他的午餐和晚饭。“想着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怎么样都要走下去,吃苦不吃苦,都是自己决定的。换句话来说,只要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出去、打响了,受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当时,村里一些有种养殖基地的农户得知罗臣在做农产品销售,也积极提供帮助,希望把自己家乡的农产品推介给更多的人。罗臣的父母和妻子更是用心制作“江边菜”,从刚开始的不理解转化为用实际行动默默地支持他。

现在,“匠农”每天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到三、四千元,罗臣也带动了村里的亲戚和老乡一起加入“菜篮子”产品收购和制作。水果、蔬菜、肉禽蛋、农特产品、“江边八大碗”等品种让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一到每天的下午6、7时,“匠农”微信号在群里发布第二天供应的货物清单,客户直接在微信上下订单,第二天在家门口就能收到送货上门的生鲜产品。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还是挺方便的。“匠农”的客户群慢慢在增长,有些客户把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拉到“匠农”微信群里。罗臣说,3年来,自己从“匠农”微信群里收获较多,微信群不光是买土特产的一个平台,更像是一个朋友圈,通过自己诚心诚意地付出,也在收获友谊,在客户和朋友的提示下,罗臣不断为“匠农”土特产品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包装,也不断改进着售后服务。

一位“匠农”客户说:“上一天班后,回到家就感觉很疲惫,对于当天吃点什么新鲜水果或者晚上买点什么菜做晚餐,往往会懒得想,尽管点外卖能解决部分需求,但感觉营养没有绿色食物好,而且绿色食材送到自己家门口,自己做饭也方便。” “这些吃的都是哪产的?生态吗?”“匠农”刚营业时,也有客户对其售卖的生鲜产品的品质有所顾虑。“匠农”所卖的产品大部分来自金江的有机生态农场,确保居民们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慢慢地购买几次后,客户就固定给他下单了。

罗臣的爷爷、父亲都是当地的邮政员,听着90多岁的爷爷说起以前骑着单车、背着牛皮大包送信的故事,罗臣感觉现在的自己就像当年的父辈一样。几代人一样奔走在这条路上,从走路到单车的两个轮子,又到现在三轮车的三个轮子和汽车的四个轮子,交通日益便捷。所不同的是,作为邮递员的爷爷和父亲的工作职责是把外面的信息传递回老家,自己则是通过这条路,把江边绿色食品更好地推广出去。

“我先把本地的土特产做好,江边的土特产虽然好,但有些零散,形成不了规模,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最终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立体化的土特产品销售体系,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现在,江边“菜篮子”每天定量供应10多只鸡,当罗臣家里鸡的出栏数量不够时,村民会把自己的鸡送到罗臣这里销售,当然,必须是粮食喂养、放养的土鸡。罗臣说,金江的好多村落经济欠发达,土特产品种多,但最缺的是销售渠道。罗臣说:“以前在农村时,家里有很多土鸡、土鸡蛋、鸡蛋糕、黄饼、豆豉等土特产品,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和销售渠道,导致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当时心里就想,要是能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土特产品有一个销售平台,那该多好啊,到时还能为农民增加不少收入。”

目前,摆在罗臣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生鲜仓库,由于很多农产品的保鲜期很短,目前网店的销售量还不是特别大,他也不敢进很多保鲜期短的农产品。可一旦遇到一个大单子,一下子又拿不出那么多货。

罗臣说:“老乡们有好的农产品需要销售平台的,可以与我直接洽谈。发展家乡农业不是我一个人能做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未来农业的发展肯定要依托互联网,我一直在研究土特产品的网购平台,希望能把这个网购平台做得更大、更强,让家乡的土特产品走向全州甚至全省各地!”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6-1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4015.html 1 大学毕业当“匠农” 江边菜篮送到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