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朗伦布
(上接2020年7月3日第四版)
根据线性文化遗产理念,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联合申报茶马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于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留存在德钦境内的茶马古道有两段,正是上述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保存较为完好。茶马古道阿墩子段位于德钦县城至阿东村之间,长约15公里,其中的多数古道为人工铺设和开凿,沿途分布有嘛呢石刻108堆、摩崖石刻8处、经幡塔5座,还有崇拜树和崇拜石等圣迹。其中在一堵340平方米的摩崖上刻有23 尊佛、菩萨、护法、高僧、山神等造像,经初步鉴定为元代时期的作品。另外,散布在古道两旁的嘛呢石刻有上万片之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是一段现今还在使用的活着的古道,它作为重要的朝圣、生活要道,还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梅里段保留路段全长30公里,包括溜筒江古渡口、扎那古道段和梅里水驿站以及从梅里石村至梅里雪山北侧的说拉丫口路段,是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最后一站。这段古道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部分路段至今仍在沿用,所以虽历经上千年,古渡口、古驿站、古驿道和古藏文石刻仍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茶马古道梅里段较完整地保存了整条古道的各种特点,浓缩了这条古道的内容,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滇藏交通史和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作用.这条古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走廊,在这里积淀了博大精深、奇异多姿的民族宗教文化,更是研究我省茶文化史和马帮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2003年茶马古道梅里段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溜筒江古渡口是茶马古道梅里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德钦县佛山乡溜筒江村的澜沧江上,距德钦县城约40公里,历史上是滇藏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也是滇茶北运及藏货南销的咽喉。溜筒江渡口宽29米,1948 年前架设的是竹篾编制的溜索,人马货物过江时靠一木溜筒(又称溜梆)在溜索上滑动,故此地又称溜筒江。溜筒江渡口早在清以前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冲,清代杜昌丁《藏行纪程》、余庆远《维西闻见录》、镇海等《三省入藏程纪站》等历史著述中都有记载。唐宋时期,随着吐蕃势力的南下和茶马互市的兴起,溜筒江渡口成了这条古道上最繁忙的渡口;到了明清两朝,茶马贸易达到鼎盛时期,溜筒江渡口的作用更加突出;清朝廷多次通过这里对西藏用兵;民国初年,蔡锷都督派滇军从此西征西藏;抗日战争期间,国外大量的援华物资经由此地运往国内;1950年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阻击国民党残部;同年底,驻滇解放军和民工从这里进藏解放西藏。目前,早年渡口的溜索桩和溜墩、1948 年修建的铁索桥墩、索架和建桥碑、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铁索桥等遗迹仍保存完好,成为一个古今渡口博物馆。
这两段古道是目前为止云南省内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年代最悠久的古道之一。近几年来,随着茶马古道文化研究的升温,很多专家和学者高度评价它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西南和西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为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交通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还是一条文化走廊,这段古道是这条文化走廊的缩影,是马帮文化和茶文化的载体,是云南省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迪庆州文化强州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这段古道两旁的石壁上刻有众多的佛、菩萨、护法、高僧、山神等造像和藏文摩崖石刻,沿途有上万片嘛呢石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段古道是藏民仍在沿用的朝圣之路,每年有数万计的藏族僧俗信众经过此道前往梅里雪山和藏地朝圣,是研究藏族宗教交流和传播的珍贵实物资料。 (未完待续)
▲拖顶傈僳大村。
◀茶马古道阿墩子段石块铺就的道路。
▼茶马古道梅里段上的摩崖石刻。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