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佳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儿时,唱着母亲教我的《冬九九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成年后读了些书,始知原来夏天也有《九九歌》,只是流传的范围不及《冬九九歌》之广久罢了。
古人夏日数九,从夏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计九九八十一天。与《冬九九歌》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传诵相比,《夏九九歌》出现时间较晚,在唐宋初期才见载于典籍。在南宋人陆泳的《吴下田家志》中,就载有江南苏州一带的一首《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挥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明代《五杂俎》中的《夏九九歌》从形式到内容,除了个别词有所调整外,与陆泳记录的几乎无异,只是在“九九”这节上有所改动:“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就是蟋蟀,这是种知寒暑的昆虫,知时守信,也说明时节已近秋了。
上述的版本载于文人笔记,文字上相对还是较为文雅的,而民间流传的《夏九九歌》因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方言,显得更加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余姚农村的《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勿离手;三九四九,汗出淌流;五九四十五,晒煞河鲫鱼;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得时……”这段歌谣若用浙东方言吟诵,绝对如越剧一般悦耳动听。
其实,无论是《冬九九歌》,抑或是《夏九九歌》,都真实记录了季节气候的变化,普及了防寒防暑的科学知识,也客观见证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历算学、气象学方面积累的成就,可谓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是如今,这些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财富却在人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想来多少让人惋惜。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