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基卓玛
多病的父亲
父亲节这天。老爸已经在迪庆州人民医院急救室里住了四天。
这一天,CT的检查结果显示,之前的股骨头骨折的地方正在长合。虽然骨头的结合有些畸形,但医生说这是值得祝贺的,对于一名70岁的老人来说,可以不做手术骨头自己开始康复,这是最好的结果,医生还指导老爸做了一些康复训练。
2019年,老爸做了三次手术。可能是手术次数多,麻醉打得多的缘故,在六月份才做了颈椎手术的他,忽然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慢慢地,三天的功夫,手连端一杯水的力气都没有。去医院,医生试验了一种新的疗法,一次连续输入体内20瓶进口的人血白蛋白。也许药物刚好起效,老爸的身体又慢慢康复起来,慢慢从学走路开始,然后到可以上下楼梯。
老爸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可以走路,不用人搀扶了。但在十月的时候,因为一个很小的台阶,老爸意外摔倒,造成髋关节骨折,为了父亲的身体,我们已经不敢选择手术治疗,选择了保守治疗,用中草药来敷治。
父亲这一躺,就从去年的十月到今年的六月。父亲住在昆明一个养老和治疗结合的医养中心。 我去看他的时间毕竟有限。我在香格里拉工作,每个月我就请假几天上去陪陪他。不能去昆明的时候,也只能在电话中给我爸爸鼓劲。这期间,母亲一个人住在昆明的家里,而我在香格里拉上班,请假去昆明探望父母时,家人的团聚也只能在医院。
今年,我萌发了一个想法,先把母亲从昆明接回香格里拉,如果母亲身体能适应,我再去把父亲从医养中心接回来,这样,我既能上班,又能照顾父母。
可是,昆明与香格里拉的海拔相差近两千米, 由于高海拨、缺氧等因素,母亲和父亲都生病了,父亲住进了州人民医院,我们又开始奔波于医院里。
我采访过很多优秀的人物,也写过一些百姓故事。老爸是个作家,他的名字和作品收录在一些作品选集和作家选集里。曾经我想给他写一篇人物通讯。但总觉得不能客观地写出来就没有动笔。其实我爸写的《疙瘩虎八爷》给我的震撼,并不亚于余华的《活着》,两篇小说在二十年里我看过四五遍,每年给我的震撼和感慨是不一样的。在我读到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时》, 我也曾想过,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写一篇关于父亲的小说,但也一直没写过。
父亲爱玩,喜欢到处逛,喜欢写作,他喜欢一句话——“把歌声放在路边,让喜欢的人拾去。”曾有一个西安的大学教授评价过父亲的语言是文字狂欢。我老爸来自维西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多个民族聚居,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 父亲能说多个民族的语言。所以我觉得那个教授对父亲的评价也不为过。少数民族的表达方式总是丰富多彩的。可惜这一点我没有遗传到。
病痛如一个牢笼,把爱走爱说的父亲困固在病床上。在生病住院这段时间,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得知骨头正在长好,我们一家人开心了一个晚上,看来父亲是可以慢慢康复了。但第二天,医生说片子可能有问题,我们又继续重新拍片。
出来的结果是,髋关节还是骨折!之前的误诊是因为角度问题把两块没长合的骨头照在了一起。
怎么办?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苍老的双手,我全身只觉得无力,父亲回到香格里拉就严重缺氧,吃不下东西,指甲和嘴唇都是乌黑的,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
如同电视剧一般,昨天父亲和母亲都被好消息注入一针兴奋剂一样精神,今天又无精打采的,一点东西也吃不下。我辛苦熬了肉汤粥端给父亲,父亲吃一口就说想吐。我耐心地劝说着父亲,当吃药也要吃几口。
已经70岁的父亲有点小孩的脾气,不肯吃饭不肯吃药,变得喜欢撒娇发脾气,有时我忍不住说他两句,其实我只是为了让他好好吃饭,配合治疗,但父亲很抗拒。在病房里,父女的争吵开始了。
争吵的结果就是,父亲不吃饭,我气嘟嘟地在医院的走廊上来回踱步。
在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生活是修行。如果说,以前我对很多话语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几年,我对“生活是种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生活是种修行,每天要诚心正意地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一茶一饭细心吃,每件事认真做好。遇到难题时,不要害怕,心沉下来慢慢解决,怀着利他之心,做自己能做的,把该做的事做好。这可能是个哲学命题,诚心正意去做事也是一种专注,在这种专注中,感受自己的心被情绪带动时会及时调整,这样,焦虑、恐惧、担忧都慢慢会减轻好多。
在踱步中,我慢慢平静下来,看到自己的焦虑与恐惧,也看到父母面对病痛的焦虑与紧张。刚为吃饭和父亲吵架的我,回到病房又耐心端起稀饭,父亲只能慢慢吃一两口,生病时间长了,父亲会莫名其妙地心烦,其实父亲的情绪不是针对我。
收拾好心情,不管如何,都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问题,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带着新拍的CT片子,请了内科医生看,又去骨科里请医生诊断,不知道找谁的我在骨科办公室遇到了鲁追医生。鲁追医生仔细地看片子,并来到病房里。
鲁追医生仔细为父亲查看了关节、脚趾,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父亲的眼睛一直盯着医生的手。鲁追医生跟父亲说,通过换髋手术,慢慢站立起来,身体的各项机能也会慢慢恢复。在这之前,我们并不认识这位医生,当不知道说什么话语来感谢时,鲁追医生说,为患者服务是医生的职责,你父亲身体是有点糟糕,但要让老父亲怀着希望面对自己的病情。
说实话,把患者的病情毫无保留说出来,是医生的一种责任,但能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有人文关怀的医生是医德高尚的。鲁追医生几句话,让我们心里的焦虑瞬间减少了好多。父亲自己也说,见到鲁追医生的时候,就感觉信任他,心里有希望,觉得自己会好起来。 我们心里又升起希望。最后,云大医院来支援迪庆的骨科专家又为父亲会诊,两地的专家为父亲分析了情况,商量在昆明还是本地做手术,担心在迪庆高原反应伤口不好愈合,父亲决定,去昆明做手术。
于是,我们全家来到省城,父亲入住云大医院。
入住云大医院
经常看到鸡汤文章里说,如果你对生活失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你要去医院里看看,看看生老病死,明白人生的无常,你对当下面临的困境又会有新的看法.或者,又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人生。
说实话,我对医院只是一种敬畏和心烦。大家都是在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才愿意去医院,而省城的医院,门诊大楼人流像潮水一般,总是不停有人涌进来,又有人流在往外涌。
在父亲住院的骨科病房,8个病人生病的部位和治疗方案都不相同,股骨头会骨折、会坏死,髌骨、踝关节会粉碎性骨折,跟腱也会有问题……有些病人还有另外的一些基础疾病,更加重了治疗的难度。
病房里有位80岁的奶奶,股骨头骨折加上高血压、糖尿病,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长期卧床造成的褥疮成为手术最大的障碍。
在病房里,看到身患各种各样奇怪疾病的病人,在为患者心疼的同时,心里却忍不住对人体精妙的设计而感叹,骨骼支撑起人体站立、行走,经络连接着全身的脏器,五脏六腑随着脉搏的跳动形成一个整体,精气神在指挥着全身而又被全身的各个器官反作用着。
在这里,不由感叹健康身体的重要,看到那么多种病痛,不禁感慨人活在世间是多么不容易,即使带着病痛或者残缺的身体,人的一生的每时每刻也是值得珍惜。我把想法说给父亲,这几年来,照顾父亲有些辛苦,但能照顾他也是一种幸福。
可能是这几年一直奔波于医院的缘故,我不断思考着幸福人生的含义:体面的生活,恩爱的家人,和谐的朋友,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可在医院外走一走,那么多拥有健康身体的路人,快乐而明亮地活在世间的人又有多少。
无论什么人,都会遇到幸运的时刻,也会遭遇逆境的考验,不管谁,在面对人生一切悲喜的时候,能够拥有的只是当下的那个瞬间,以怎么样的心态活在当下,也就决定着每个人的人生。
医院里的床位很紧张,病人来来往往。父亲住院的这段时间,隔壁床位已经换了五个人,大部分患者都是手术第三天、第四天就让出院了。
隔壁31床住进来一位60多岁的妇女,她吃菌子中毒后进入眩晕状态,自己开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交警把她送到医院时,她全身都是伤,我在旁边听得冷汗直冒,早听说过一些菌子吃了会中毒,让人产生幻觉,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吃菌子中毒的人。
“姐姐,您再不敢吃菌子了吧?”听到我的问题,她笑了:“吃,我就爱那见手青的味道。”
这位姐姐很淡定,来探望她的亲戚朋友却都显得很紧张,她笑着聊天,还说没事,没事,并让要留下来陪她的人去忙自己的事,不要太担心她。她爱人陪护了一个下午,她也让老公去忙自己的事。她刚住进来的时候,我还以为她伤得不重,后来我才知道她左边盆骨骨裂,右边盆骨骨折,手臂和腿上还能看到好多伤疤。
她请了一个护工,需要帮助时,让护工帮忙。没人探望时,她安静地听手机或者睡觉,我从未听到她喊过一声疼,也没听到她在聊天中抱怨过“哎呀,我这么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呀,我真倒霉……”等等的话语。
住在8人大病房里,我总是会听到好多抱怨,抱怨病痛,抱怨意外。病痛谁都会遇到,意外说不定会发生在谁的身上,有些病痛和意外任何人都阻止不了,但在意外和疼痛面前,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是否能以一颗安静、平稳的心面对意外和疼痛。
30床的美女在设计院上班,她是在工地里跌倒受伤的,去拍X光时才发现髌骨粉碎性骨折,来医院的第一天她就请好了护工,也没让家人陪同, “我大孩子要中考了,让老公陪她。”美女一点都不矫情,住院时还在抓紧时间工作,拿着电脑在病床上做着她的设计图。我还以为她不疼,她说:“怎么不疼呀,刚跌倒时,我哭了好几次呢。现在还能忍受了。”
在看到那么多身患病痛的人时,我不由地感叹,人生幸福的支点随时随地在发生改变。
大病房里的患者中,有农民、有法官、有校长、有设计师、有退休干部。到了医院,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骨科患者,出院后,他们又将回归个人的岗位,回归各自的社会角色。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