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驰骋在中甸高原的藏七连

●祁继先/文 张国华/图

第一章 中甸,一个美丽的地方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结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巴拉。”这是迪庆藏族民歌里的一句歌词,这里被誉为现实中的香巴拉。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20世纪中叶,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大地上发生过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本文要讲述的一个民族连队的故事,也是当时发生在这块“雪山为城,金沙为池”的神奇高原上的故事。那么,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甸(今香格里拉市)这块如意宝地吧!

一、结塘与中甸

中甸,自古以来藏语称之为“结塘”。明永乐皇帝册封的西藏“阐化王”绛秋坚赞所著《朗氏家族史》中记载:“若欲扼要叙述豪杰世系,则是朗·古容僧格在结地爆发汉藏战乱时向汉地进军,攻陷汉地的水城扬烈,作为勇士的标志,带回汉地的赔款。”“赎回了丧失给结塘烈巴贝的领地……”此处讲的是吐蕃以及吐蕃以后发生的历史事件,所言“结地”“结塘”指的就是“中甸”。在汉文史料中“结塘”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里,自唐以来,见于汉文史籍中的“结塘”有多种写法:杰汤、剑赕、结达木、结打木、节达木、且当、旦当、丹当、当当、吉赕、结当、结党、结塘、杰塘、吉塘、嘉塘、佳唐、加塘、镇道等等,皆为藏语“结塘”一词的同音异写。出现这种现象是因方言所致。藏语有卫藏、康巴、安多3大方言区,而每个方言区内又分若干土语群,特别是康巴地区可谓“一地一土语”。就中甸而言,乡与乡之间的方言亦有很大差异。在藏语译成汉文时,作者大多根据说话者的口音和自己的听辩能力及汉语水平,想用什么字就用什么字,所以造成了结塘的各种不同写法罢了。

那么,“中甸”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中甸”一词是纳西语的音译。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占领“结塘”长达一个世纪,取“酋长住地”之意,称“结塘”为“主地”,音译初写为“忠甸”,后写为“中甸”。清代建中甸厅,沿用“中甸”之名至今。

二、吐蕃胜利坝

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结束了历时七百多年的部落联盟时期,藏王普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凭藉武力不断向外扩张,与唐朝、南诏之间的战争延续了一百余年。公元634年,其势力范围已达中甸地区。公元677年,吐蕃以神州为基础占领滇西北广大地区。公元680年,吐蕃于原唐神州地设立神川都督府,并在今五境与丽江塔城之间的金沙江上架起了吐蕃铁索桥,铁索桥上下建立东西十六城,并分封给巡边军官。吐蕃军民经铁索桥入滇,唐朝“断吐蕃通蛮(云南)之路”的战略破灭,结塘归附吐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受吐蕃王朝的统治。

吐蕃人发现中甸是一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地方——这块宝地被最洁白的雪覆盖的雪山妆扮得就像琉璃珠穿在丝线上一样美丽异常,像鹦鹉展翅一样翠绿的草原上,到处生长着医治百病的草药,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百花丛中,蜜蜂唱着悦耳的歌,舞姿翩翩;高山上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山坡被各类灌木丛覆盖,千百种飞禽走兽自由自在徜徉其间;绿宝石般镶嵌在大地上的大小湖泊里流淌出来的大小河流和甘泉水,滋润着无垠大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既能收获青稞,又适宜于放牧,饲养战马。因而,被吐蕃人誉为“无比殊胜之宝地”,称其为“结塘”——胜利坝。当时大批吐蕃人迁居结塘地区,最多时达10万之众。从此结塘、洋塘坝子既屯兵又作为放养战马的天然牧场,中甸高原成为吐蕃大军的可靠后方,成为名副其实的胜利坝。

公元752年,南诏与唐朝失和归属吐蕃,吐蕃封其为赞普钟,吐蕃势力达大理洱海地区,南诏称“结塘”为“剑赕”。公元794年,南诏叛离吐蕃归附唐朝,奇袭吐蕃神川铁桥,斩断铁桥,神川之战铁桥东城与铁桥一起被毁。公元801年,唐昭联军渡过金沙江,攻破吐蕃军营,吐蕃退屯纳川(即结塘),大批吐蕃人滞留于此。

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被刺,吐蕃分裂。公元869年,吐蕃全境爆发平民奴隶大起义,至公元877年,吐蕃奴隶制政权灭亡,结塘被吐蕃留下的边境巡逻官“诺苏”所割据。吐蕃人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相交融,藏传佛教也开始传入迪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藏文化为主体,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迪庆藏族。

三、中甸境域之变迁

在迪庆境内发现的数处历史遗址、遍布于中甸河谷地区的大量石棺墓葬以及岩画、石刻,都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甸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足以见证西周以至春秋战国,人类已在河谷形成聚落,与外界有了密切交往,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迪庆藏族不仅与西藏高原上的雅隆土著先民有渊源,而且还和如今居住在滇西北的彝、纳西、傈僳等民族有同源关系。

汉代,史书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白狼、楼薄等部十七万人归附汉室。结塘属牦牛羌地,与中原有了联系,但她还名声不彰。

唐代初期结塘属神州,后属吐蕃神川都督府。公元801年后,吐蕃退屯结塘地区。相传结塘、巴塘、理塘系藏王3个儿子的封地。公元七世纪吐蕃进入这一地区之后,传播了吐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以及手工业技术,架起了铁索桥,沟通了金沙江两岸的交往,活跃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客观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走廊”地区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宋代,吐蕃边军割据结塘,其境域包括结塘坝子、洋塘坝子、绒巴等地。格咱境以北包括东旺等地属巴塘县域。

元代,公元1271年,中甸属云南行省丽江宣慰司;公元1275年,丽江宣慰司改置丽江路,为军民总管府;公元1293年,结塘改属宣政院辖地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后,格咱境归入结塘境,结塘境域北至翁水,西达巴著,南至样车阁,东抵东坝、俄雅。金沙江沿岸属巨津、宝山二州。

明代,设镇道、洋塘安抚司,辖格咱、绒巴、结塘及洋塘;设革甸长官司,辖今尼汝、洛吉、东坝及稻城、木里一部,隶属永宁府。金沙江沿岸仍属巨津、宝山二州。公元1553年,丽江木氏土司在明朝中央的支持下占领中甸、德钦及巴塘、理塘、芒康、盐井等地,在洋塘修建木天王行宫,管理所占地区。

清代,公元1667年,蒙古和硕特部占据迪庆,自此迪庆隶属青海蒙古王室。公元1674年,固始汗把迪庆供奉给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受西藏地方政府和蒙古王室的双重管辖。公元1689年,中甸修建噶丹·松赞林寺,并由西藏委派穷结巴本洛昂旺洛桑任掌教,划给70户百姓作其供养庄园,称作神民70户;派巨玛曲泽管理僧众日常的佛事活动及所需财物,划300户农奴为僧众供养庄园,称作教民300户;又派“第巴曲泽”驻中甸,由他报请西藏地方政府加委“第巴”二员,管理全中甸的7700户差巴;“神翁”五员,分管上五镜各660户差巴,又称为“诺本”;“德本”十六员,统率各该管地60名骑兵。为中甸二十三员土官。雍正时期,清廷勘定川、滇藏界,中甸划归云南省丽江府。蒙古和硕特部占据中甸,清军进军西藏,清王朝意识到中甸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雍正帝毅然将其划归云南,改归内地管理,派兵驻守。“改土归流”采取以流官为主的土流并存制度,将土司的世袭改为承袭制度,把“第巴”改为土守备(营官),“神翁”改为土千总,“德本”改为土把总。这些土官的任免由流官同知衙门管辖,形成流官管土官、土官管僧俗百姓的政治制度。乾隆年间,中甸置为中甸厅,设同知;中甸厅、维西厅复属迤西道丽江府。公元1726年,滇、川、藏三省派员划界,原属巴塘土司的金沙江以东土照壁以下划归中甸管辖。

民国时期,中甸厅改为中甸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中甸县、维西县属滇西道。后来滇西道改为腾越道,中甸县、维西县属于腾越道。公元1942年,中甸县隶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公元1948年,中甸县隶属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公元1949年,中甸县隶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中甸县下设大中甸、小中甸、东旺、尼西、金江等五个境(境为区之意)。

吐蕃南下,贞元之战,忽必烈南征,木天王北侵,使这块土地沸腾起来,在国史中,中甸拥有了一席之地。藏族史书记载,历史上结塘地方一般划分为五个“宗”,相当于民国时期的“境”。现在藏文里“宗”译为“县”,“县”比过去的“宗”大很多。中甸地区五个宗为“结塘宗”,即“独克宗”;“德玛宗”,亦称扎咱宗;“洋塘宗”;“绛宗”,亦叫纳西宗;“绒巴宗”。

独克宗位于中甸地区的中心地带,故解放后叫做“中心镇”,独克宗辖十个部落:达龙部落、玉莫部落、嘉色部落、阿努部落、嘉努部落、贡卡部落、达日觉部落、库尔则部落、若瓦白努部落、独克宗雪部落。位于独克宗北面的德玛宗,辖德玛绒上四部落、下四部落及纳格拉、木鲁等九个朗村。位于独克宗南面的洋塘宗辖五个部落:达若部落、仲琼部落、格格部落、洛杰部落和龙多部落。位于洋塘宗南面的绛宗辖八个部落:拉保部落,格吾巴芝部落,吾雅列龙、阿拉郭、腊玛部落,哈尔巴尔、嘎洛仲部落,桑波伯、绛杰部落,桑杰部落,拉资郭部落,桑卡(桥头)部落。位于独克宗西面的绒巴宗辖五个部落:汤堆部落,塔顶汤美部落,日庆、卡尔玛域西(四个村)部落,邦索卡尔果希、敞达、纳顶、臧垂、念协尔部落,流龙十二村部落。这些部落大多户数都在百户以上,绛宗所属部落中大多超过千户以上。

解放后,1950年5月成立中甸县人民政府,1957年9月13日成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成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1961年,原属维西县腊普区的仓觉、下珠、泽通三个乡划归中甸县,合并成立五境区。1984年,德钦县奔子栏区江东乡划归中甸县尼西区,形成如今之县境。

中甸县位于青藏高原南麓,云南省西北部著名的横断脉地区,东接四川稻城县、木里县,北与德钦县、四川的乡城县、得荣县毗邻,西南与丽江、维西隔江相望。地处北纬26°52’~28°52’,东经99°20’~100°19’之间。东西宽88公里,南北长218公里,幅员11613平方公里。中甸东西南三面被金沙江环抱,东旺河、硕多河、岗曲河、浪都河、安南河、汤满河、白水河等十多条金沙江支流奔腾不息;纳帕海、碧塔海、属都湖、三碧海、鹅迪湖等数十个湖泊星罗棋布;县境四周巴拉格宗、哈巴、甲让、雅哈、迪龙、天宝、石卡等雪山环绕,圣洁无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像滚滚的绿色海洋,连绵起伏,碧波翻滚;雪山脚下一片片宽阔的高原草坝上,漫漫花草铺着地、连着天,随着微风滚动着,可谓“风吹草地见牛羊”;金沙江沿岸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在这梦寐以归的人间仙境——中甸高原上,世代聚居着以藏族为主体的多种民族,千百年来藏族、纳西族、汉族、回族、傈僳族、白族、苗族、彝族、普米族等9个兄弟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和睦相处,共建家园,与友邻内地其他兄弟民族地区相互来往,关系密切。历史上,独克宗成为中甸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西南“茶马古道”互市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这条“茶马古道”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四、中甸迎来和平解放

解放前,中甸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清代沿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土司制度,中甸的社会形态属土司和僧侣贵族并存统治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特点是“政教合一”。这一制度,并未因民国以来设县而改变,过去国民党政府虽派有县长,但也只是挂个名,国民政府内外交困,对中甸民众之事基本不管不问,实权仍掌握在喇嘛、土司头人手里。最大的寺院中甸归化寺在全县影响最大,设在归化寺的“吹云会议”是解放前一直统治中甸的最高权力机构。

土司制度、“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桎梏,长期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反动统治阶级的挑拨,在各个地区之间、民族之间、民族内部长期以来械斗频繁,匪患不绝,各民族群众生活于动乱与贫穷落后之中,始终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牛负重中挣扎。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会有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松赞林寺三百户“曲迪”抗差,东旺三百户农奴抗捐,红军长征过中甸播下的火种,金沙江“皇军”农民起义的怒潮,滇西北人民革命的风暴,驱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14年后的1950年5月10日,中甸人民又迎来了当年的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五星红旗插在了旧政府县衙门顶上,中甸和平解放,从此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结塘草原上。5月12日,成立中甸县人民政府。20日在中甸县城召开大会,庆祝中甸县人民政府成立,会上宣读丽江专区委任令,任命孙致和为中甸县县长,汪学鼎为副县长,宣读中甸县政务委员会名单,安排原中甸县土司头人营官、千总、把总们在区乡任职名单,体现了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建立健全基层政权组织。

成立人民政府后,人民解放军和政府在各族群众之中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把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全县出现团结、欢乐、进步的新局面。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中甸各族人民迎接解放的曙光之际,中甸高原上反对奴隶、农奴翻身解放的暗流在不断涌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祁继先,藏族,曾用名慈仁群佩,香格里拉市东旺人。1975年元月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民族出版社、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民族画报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等单位工作,正司级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教授。

主要成果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消失的地平线》《迪庆藏族民间故事》《绒赞卡瓦格博圣地·明镜》《香巴拉指南》《探访卡瓦格博纪行》《从梅里雪山走来的英雄藏三连》等十几部翻译、创作作品。

洋塘坝子。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9-04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5664.html 1 驰骋在中甸高原的藏七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