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适
谏言献策传美德 太宗不斩段元冲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天下大治,公家有七年之积,民间有九年之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行旅不赍(jī作“备”解)粮,岁决囚只二十九人。史书上记载的“贞观之治”,是值得称道的。
当时,齐州有个名叫段元冲的青年,他既没经受过隋炀帝的暴政,也没经历过隋唐之际的兵荒马乱灾难,居然向太宗皇帝提出3个“书面意见”。谏诤(jiàn zhèng)之言过激,满朝文武官员请旨立斩段元冲。
唐太宗却认为:“其言若是,是其忠也;其言若非,是其狂也。忠不可仇,狂不足较。譬如尺雾障天,无亏于大;寸云点日,无损于明。无须议罪,赦之不问可也。”此事载《资治通鉴》。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其气量和卓见令人钦佩。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勤务员,无论职务高低,应该有更宽宏的气量和更广阔的胸襟。
刘公作联砭时弊 野老贺对讽亲贪
读《鹤庆文史资料》,有几副春联引起了我的兴趣。
先说刘本良老先生写成于抗战时期的一副春联:
全面抗倭,东也打,西也打,东西也打;
多方筹款,左要钱,右要钱,左右要钱。
上联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关注,下联则是对地方当局繁重的苛捐杂税的诅咒。结果,县政府勒令作者刮掉此联,并处以罚款。
民国初年,松桂长木箐张家翻盖房屋,换了一棵柱子。张家为了贪财收礼,硬下请帖请客贺新房。按习俗亲家赵端庭要送厚礼。赵触景而发,写了一幅对联祝贺:
挑换一棵新柱子;
依然三间旧瓦房。
对联一贴出,宾客们齐声喝彩,张亲家羞得面红耳赤。
尽管日月嬗替,时事变迁,鹤庆人酷爱吟联作对的传统仍然代代传袭,久盛不衰。楹联不仅似粮食、似明镜,还像匕首投枪、快刀利剑,充分发挥出社会功能,寓教其中。如1958年前后出现的“挖得野茶连根煮;砍来青柴带叶烧。”道出“大跃进”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贫困,把“大跃进”虚假浮夸之风讽刺得入木三分。
一剧轰动全社会 人民信赖“马专员”
近年,在央视11台戏曲频道不时能欣赏到评剧《刘巧儿》,颇有感触。
1942年,在陇东老解放区丈八厚村(今属甘肃华池县)发生了一起封建买卖婚姻的事件:民女封芝琴之父封彦贵为其定了“娃娃亲”,却将她暗中许给别人,并收授聘礼。对方不服,遂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抢婚事件”。群众认为:“封父屡卖女儿,捣乱政府婚姻法,应处劳役以示儆戒。”
评剧《刘巧儿》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写而成的,演出后轰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后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刘巧儿即封芝琴化身。办案的“马专员”也实有其人。刘巧儿在路上碰见马专员告状的一段情节,也是以真实生活为依据的。
“马专员”实名马锡五,人称“马青天”。新中国成立后,马锡五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对人民司法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毛泽东主席肯定了马锡五同志,并倡导广大司法工作者学习他的审判方式。
社会主义新时代,“马专员”何止一人。党的光荣传统代代承接。人民欢迎新的“马专员”。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