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昌宇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尊为万世师表,受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崇仰。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又有哪些超拔过人之处?在《孔子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一书里,借助国学大师林语堂纵横捭阖的精彩解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孔子形象。
全书共十一章,从孔子的生平讲起,内容涉及《中庸》《大学》《论语》《礼记》《孟子》等多部儒家经典。从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多个维度,较为全面地诠释了孔子思想的精深要义。书中,林语堂高度评价说:“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一言以蔽之,孔子的思想是民族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在传承赓续中,早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他学识渊博,一生历经坎坷,虽政治抱负没得到充分施展,但他追求天下“大同”的仁义之心却始终灼热。他虽为一介平民,却被人们铭记至今。不但古代的人们尊敬他,而且后世的人们也敬仰他,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其有中肯的评价,称其为“圣明到极点的人”。孔子虽已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国人。对此,林语堂归结说:“孔子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林语堂的用语,精准而评析到位,可谓一语中的地阐明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本书也以此为旨归,详略得当地论述了孔子思想所蕴涵的理论智慧。
林语堂重点从仁、义、礼入手,从如下方面诠释出孔子思想中的高蹈之智:在治国理政上,孔子创见性地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纳入到一个环环相扣的综合体系中去考量,从个体到家国,从细微到宏大,从精神到物质,统盘思考。揭示出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只有把每一步都做到极致,在遵守世间法则的前提下,又顺应天地间的自然本性,方能天下归心的道理。对于为政之道,孔子更是提出了“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修养自身,要修身必须重视天下人共守的法则,要修道必须依照万物得于天的自然本性”的道德主张。
在恪守伦理上,孔子主张一个“诚”字。“所谓诚,是不需勉强而合,不需思维而得,一举一动都合乎道理。”孔子的这个箴言,更多的是建立在人性本善、正直守信基础上的。其题中之义是说,人们只要发自内心满怀诚恳地去遵守伦理道德,其表现出的一言一行就会符合人间正道。
在行事法则上,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一方面要保持“中正”,不偏不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一种平常、平和之态。他由此预见性地提出,惟秉持中庸之道,才能促进万事万物的自然和谐。
作为声名显赫的大教育家,孔子对教育和学习的论述,尤为让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保存人高尚的品格,在于赋予人新的生命,在于止于完美之境。”他进一步阐发说,知道止于完美的境界之后,对人生才有固定的宗旨。之后,才能得到心境的宁静,并在安然自处中用心思考,从而对万事万物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对于学习,孔子一再强调,“要广博地学,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他把知行合一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倡导终身学习;告诫人们勤能补拙,只要自强不息,肯学肯钻,就能获得知识,进而汲取到人类的智慧琼浆。
孔子的智慧,广博宏大,精深幽远。对于如何把握其真义,参透其精神实质,林语堂在书中也给出一己之见,那便是,在纵览全书的基础上,“必须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日分别去咀嚼,不可贪多,同时要多思索。”如此循序渐进,长期积累,集腋成裘,相信必将有助于我们领悟孔子智慧中的高远与宏阔。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