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李商隐的雨

★ 和智楣

无端地,突然想起李商隐的雨。也许是因为秋天,也许是因为连夜这场滴沥的细雨。

人静夜深,秋雨绵绵。此刻,窗外无边的雾气和湿气,正极尽所能地模糊着城市的霓虹,瘦瘦的细雨,枯寒而孤寂地在天空飘着,不断绵延着雨夜的怅然和愁思,盈盈浅浅,又凉气袭人。

也是这样一个秋风秋雨的夜晚,也是这样一个人声寂寥的雨夜。千年前,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娓娓描绘了一场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秋雨。

那一年的秋天,已年近不惑的李商隐,简单安排家中事务后,独自匆匆启程,入川赴职,再次踏上了辗转漂泊、离乡背井的幕僚生活。

巴蜀一带,山峦叠嶂,秋雨蒙蒙。一场又一场的夜雨,令独在异乡形单影只的李商隐,辗转反侧迟迟难以入睡。有雨的夜晚向来最引人迷醉,最让人动情,更何况还是细雨淅沥的秋夜?于是,又一个秋意浓稠的雨夜,李商隐起床披衣,点亮西窗红烛,就着昏黄的烛光,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离愁。漫漫长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那跃然纸上的思乡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的清冷层层交织,绵绵密密地弥漫在巴山夜空。

喜欢李商隐,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那个秋雨缠绵的雨夜,那首他饱含深情和苦楚写下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一夜,经年的仕途不顺,长久与亲人的两地分离,飘零的孤单寂寞,令李商隐的人生似乎一下子进入了秋天,身体里,淅淅沥沥地下起了一场秋雨,淋淋漓漓,涨满秋池。

李商隐的一生,似乎从未离开过雨。出身于衰落大家族的李商隐,从曾祖父起,连续几代都是寡母孤儿、形影相随、贫寒无依,灵心善感的他事业更是运途多舛,初入仕途就陷入党派之争,终生沉沦幕府,过着辗转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饱受摧残,46岁时便抑郁而终。

一厢情愿地想,或许是人生路上一场接一场的雨,才让李商隐和雨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曾做过统计,李商隐流传至今以雨为题的诗有12首,诗中出现雨字的诗歌有52首。雨成了李商隐笔下一种有灵性的比兴和象征寄托,借雨书写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借雨寄托个人的不幸身世和人生体验,借雨象征险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势力。

李商隐对雨的倾情,既是他隐晦、曲折解读人生命运的一种方式,也是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感情出口,充满着深厚的意蕴,无限的哀思。

无论是“滞雨长安夜”,还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无论是“红楼隔雨相望冷”,还是“一春梦雨常飘瓦”,无论是雨夜思归,雨夜怀人,还是雨中漂泊,雨都为李商隐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显示着一种倾听的力量,对黑夜的倾听,对自我的倾听,对更为遥远的情事的倾听。

看雨生情,看雨伤情。于李商隐而言,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上,雨既是愁肠百结时的一杯清酒,又是满腹忧愁时的一曲哀歌,清冷而孤寂地陪伴着他,坎坷地走完凄苦寂寞的一生,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10-2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6520.html 1 李商隐的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