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驰骋在中甸高原的藏七连

藏七连官兵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藏七连官兵帮助群众收割青稞。

藏七连获得的各类荣誉。

● 祁继先

(上接2021年1月15日第四版)

党支部要求指战员们学习毛主席著作要联系个人的思想作风实际,严于解剖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明确要求从毛主席著作里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两点论和实践的观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观点、谦虚谨慎和善于团结的观点。全连干部战士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用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大家表示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永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鉴于连队官兵的文化水平有限,党支部要求指战员们主要学好“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军事著作。党支部针对干部中存在的“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超期服役的老战士中存在的不安心部队工作和骄傲自满情绪,新战士中存在的怕苦怕累的思想,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为人民服》,向张思德同志看齐,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纪念白求恩》,像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一样,树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正确人生观;学习《愚公移山》,像老愚公一样在工作中迎着困难上,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工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毛主席著作过程中深入进行人生观教育,正确处理远大理想和个人志向的关系,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听党指挥,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做有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献身精神的革命战士,争当“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在连队里蔚然成风。

连里先后涌现出不少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刚入伍到连队时几乎是文盲的木森,努力学习文化,很快脱掉了文盲的帽子,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走到哪里就把好人好事做到哪里,成为全连学习的榜样。他当炮兵班班长以后,带领全班战士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做好人好事,连里的脏活、累活抢着干,不久成为全连学习的四好班集体,他的先进事迹上了《解放军画报》。“藏七连”炊事班不管在平叛作战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为了连队打好仗、练好兵,想方没法改善连队生活,增强战斗力创造条件,因而多次被评为营、团、分区的先进单位。有一次,中甸县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交流大会,要部队派一名代表发言,团里布置“藏七连”选个代表去发言。连长马正坤找到班长曲扎说:“团里要我们连派一位代表到中甸县军民千人大会上发言,连里研究后,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要好好准备,只许成功。”曲扎再三推辞也没有用,经过一番准备后,曲扎硬着头皮上了发言席,在红太阳广场,曲扎不用稿子,作了破旧立新的大会发言,他滔滔不绝地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他的发言得到了听众的赞许,部队首长的表扬。从此在连里有了“曲扎的口才”的赞誉。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党的召唤就是军人的行动,1969年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复原一批干部回农村。按照上级指示“藏七连”副连长农布扎史等四五位连排干部复原直接回到农村务农,当了一名普通农民。这样的做法以前是没有的,过去但凡部队干部,即排长以上都是转业到地方当国家干部的。这一次不一样了,上级要求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一律复原回乡。经过毛泽东思想武装的部队干部们一接到复原的命令,不争名不争利,打起背包毫无怨言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加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行列中。

(二)“两忆三查” 增强斗志

1961年、1970年全军范围内开展了“两忆三查”运动:“两忆”指忆阶级苦、忆民族苦;“三查”指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两忆三查”的重点是搞好“两忆”。这是继解放战争时期诉苦运动和五十年代“忆苦思甜”运动后在全军进行的一场阶级教育运动,后来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活动中也曾在全国广泛开展。

这种教育形式,一般是采取回忆过去之苦、思念今日之甜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方式,用阶级观点加以分析,画龙点晴,启发部队的阶级觉悟,树立指战员们正确的国情观、价值观、历史观和生活观。在提高阶级觉悟的基础上进行“三查”,坚定立场,增强斗志,把教育成果落实到加强连队建设的各项实际行动中去。这种教育形式既能从根本上提高指战员们的阶级觉悟,解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吃苦的问题,又能使部队中存在的各种不符合斗争形势的落后思想迎刃而解。进一步提高了官兵的阶级觉悟,并把这一教育落实到军事训练中,使大家紧握党和人民交给的枪杆子,随时投入战斗。通过“两忆三查”运动,解决一个个具体思想问题,提高指战员们为人民服务、为保卫祖国而英勇奋战的觉悟,同时加强了连队内部的团结,连队出现了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使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连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学习英雄 争当先进

英雄是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灯塔,英雄传递下来的火炬,照亮着人民军队前进的伟大征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二字所寄托的理想是人民军队最深沉的追求、最光辉的形象。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在人民军队雄壮的队伍中英雄辈出,无数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像磁场般吸引人,似战鼓般激励人,如军歌般鼓舞人。

战争年代:

董存瑞——天塌下来也要完成任务,无所畏惧,信念坚如磐石,义无反顾,彰显舍身炸碉堡的英雄气概;

黄继光——在火海弹雨中英勇顽强地战斗,为赢得胜利,舍身堵枪眼,视死如归,彰显大义凛然的英雄壮举;

邱少云——使命高于一切,纪律重于生命,烈火中坚强,彰显烈火中永生的精神。

和平时期:

雷锋——为人民服务为最大幸福,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彰显“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王杰——冲天豪气,舍身忘死,彰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献身精神;

“南京路上好八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彰显“拒腐蚀,永不沾”的远大志向;

“硬骨头六连”——传承红色基因,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彰显军政纪律硬的“硬骨头”精神。

这一个个用生命书写信仰的英雄人物,激荡过多少人的心田,点燃过多少人的热血青春。

英雄,因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的忠贞不渝而伟大;英雄,是民族脊梁,是国家的栋梁。向英雄学习,是我军建军以来的优良传统。“藏七连”自从成立以来,学习英雄从未间断过,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是他们最熟悉的英雄,平叛斗争中以他们为榜样英勇杀敌,为人民立功。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更是英雄辈出,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麦贤得等等,成为和平时期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精神坐标。“藏七连”将英雄精神牢牢刻写在圣洁的连史馆里,让英烈传递过来的火把照亮指战员们前进的方向。

通过学习,指战员们明白了英雄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坚信事业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指战员们表示,向英雄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党和人民需要他们献身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963年,全军开展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活动,这一活动把创建“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藏七连”把“双学”活动和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创建“四好连队”,向“好八连”看齐,要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定信念、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刻苦磨炼不懈进取的意志品质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追求;争当“五好战士”,向雷锋同志看齐,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来自农村的“藏七连”干部战士们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脏活累活抢着干,危险时刻冲在前。做好人好事,在连队里蔚然成风,干部战士走到哪里,好人好事就做到哪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经常有人民群众把表扬的锦旗送到连部。战士人人以当上“五好战士”为荣,那时能给家里寄上一张“五好战士”荣誉奖状,不仅是本人而且是全家人的光荣。在十年里,全连有近400人次战士当上了“五好战士”,连队多年被评为“四好连队”。

在采访“藏七连”老战士孙诺曲扎时,他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的标准摆在那里,大家以那个为准则,拼了命地干,为的是年底把五好战士奖状寄给爸爸妈妈和亲人们,在家里的门头贴上‘五好战士’光荣榜,让爸爸妈妈高兴高兴,以军属为荣。”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1-22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8300.html 1 驰骋在中甸高原的藏七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