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既有史志的严谨又有散文的洒脱

——读李贵明散文长卷《盐的味道》

●杨增适

李贵明,男,傈僳族,1978年生于维西县,2001年开始发表汉语文学作品,先后有诗歌、散文、评论约30余万字刊发于国内文学刊物。2010年,李贵明的160首诗歌集结为《我的滇西》,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李贵明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和州级等奖项,并入选维西县委联系专家,现在维西县民族文化研究所工作,兼任迪庆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贵明不仅能写出风格独特的诗歌,还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展露才华。近日,李贵明通过长达5年的调查、研究和整理的《傈僳族历史文化研究》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0年第二期《民族文学》刊发了李贵明的散文《盐的味道》。这是一篇融历史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好文章,阐明“不吃盐巴活不了命,不唱古歌不明事理”的傈僳族古谚语揭示的哲理。文章巧妙应用盐作为研究和叙述对象,真实反映了傈僳族民众在封建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的反差。

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你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但永远无法忽视盐的存在。盐是支撑生命的重要部分,无人能离它而活。因为这种稀缺的物质在苍茫大地上总是难觅其踪,即便找到了盐矿,开采加工的过程充满危险和挑战,盐因此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必控之物。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在滇西北江河奔流、群山耸立的横断山区,上苍恩赐人类的盐井、盐矿、盐泉在长河东西、大江南北星罗棋布。当地土著先民在秦汉时期乃至更遥远的年代,发现了盐泉、卤水、岩盐的存在。这些土著部落想尽各种办法获取它,最终学会掘井、汲卤、煎盐的手艺。后来,盐一度成为通行于滇西北的最坚挺的货币,变成可以通用于不同种族、不同部落之间交换物品的衡度。白色的盐,苦涩的盐,谁控制了它,就控制了财富;谁控制了它,谁就控制了人。因为交通条件制约,当时盐的山地运输主要由马匹和人力完成,这些货物交换网络和通道也因而被称为“盐马道”,其规模和影响几乎与“茶马古道”相媲美。滇西北的盐曾经围绕大理形成为盛极一时的经济和文化圈,其中尤以坐落澜沧江东岸的如今已籍籍无名的兰州(今兰坪县)誉满全滇,兰州因此成为滇西土著部族神往和梦想的富裕之境。

李贵明查看了天地垂青“兰州盐”的出产地,这个曾经象征时尚、富足和前卫的兰坪古地名,写成上万字的散文长卷《盐的味道》。本文就文章内容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与作者共勉。

《盐的味道》分“盐铁会议”“天宝之战”“盐的味道”“红军来了”“盐的解放”等5个章节。

“盐铁会议”讲了一段有关盐的历史:春秋时期,齐桓公问管仲“我拿什么治理国家呢?”管仲答:“依靠大海资源成就王业的国家,应当注意盐税政策。”并强调:“这就是国家的理财之法”。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果然为齐国带来了滚滚财源。还有一则有关盐铁专卖的史实称,公元前81年,西汉主政的大司马霍光受谏召开了“盐铁会议”,与会者尖锐批评了西汉的盐铁官营专卖和均输制度,认为盐铁官营专卖导致国家以财利为政,与礼义立国不符。结果是汉昭帝仅仅罢除了酒类专营和关内铁的均输官,辩论记录即著名的《盐铁论》。

“天宝之战”一章,讲唐代云南西北出现了一个以蒙舍诏贵族建立的王国,即南诏。南诏迁都太和城后,控制了洱海周围的众多盐矿,按照屯田办法设立盐屯,垄断盐的开采和经营。天宝八年(公元1749年)唐玄宗命令攻打南诏,出兵三次,史称“天宝之战”。为了夺取傈僳先民施蛮、顺蛮居住区的盐井,瓦解其部落,南诏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将三浪诏族民驱离洱海周围的高山平地,流放金沙江岸峡谷。从此傈僳族先民远离故土,盐井尽失。

“盐的味道”讲述自清朝至民国盐铁榷税的施行情况,证实“控制食盐成了封建官僚机构的重要行政内容”。今兰坪“喇鸡鸣井”因盐矿丰富而得此地名,享誉全滇和横断山区。

“红军来了”故事仍然与盐有关。1924年至1935年间,云南地方军伐混战重重,各地土匪各霸一方,横行于世,盐贵如金。喇鸡盐井被反动官僚占为己有。1949年5月12日。欧根率领的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剑川人民自卫团伏击“共革盟”反动武装,喇鸡盐井解放。部队开仓卖盐,还对前来买盐的怒江流域傈僳人、怒族人免费发盐,并宣布:“要食盐的人要多少给多少,只要背得动。”直至发放完2000担左右。这件事在横断山区产生了重大影响,无形间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和舆论攻势。解放怒江的局面,借助“盐巴攻势”被迅速打开,这是一段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是的,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汉人”都是用食盐牟取暴利,控制、压榨各族人民的。“给一背盐”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共产党关心边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一则佳话。共产党在喇鸡免费发盐的事情在怒江两岸迅速传开了,成群结队的傈僳人、怒族人接踵而来,消息甚至传到恩梅开江流域,为了得到食盐,那里的人们也翻越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不远百里前来背盐。一个流落境外姓田的国民党官僚喟叹:“共产党只要费上几百担盐巴,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啊!”在盐巴攻势和傈僳语文译成的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下,怒江两岸兄弟民族消除了疑虑,紧跟共产党走上光明道,怒江全境解放,因此后来有人说“盐巴解放了怒江”是有依据的。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盐产量不断提高,曾经稀缺难求的盐成了最普遍的食品,从供销社统购统销到小卖部零售,从凭计划采购到自由购买,从昂贵到不惜血族仇杀,到成为生活中最便宜的必需品,滇西北的盐,用它的历史诉说着艰辛往事。如今,古兰州的盐井已经全部关闭,而喇鸡鸣井附近的居民,还在利用地下涌出的卤水熬制桃花盐。当然,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一种记忆。

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傈僳族历史文化抢救保护与研究、创新应用工作,为填补傈僳族历史研究中田野调查与中国历史研究成果联系深度不够的差距,自2013年起,维西县政府委托李贵明对傈僳族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专项研究,写成《傈僳族历史文化研究》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将其中《盐铁榷税到盐的解放》一章主要内容,改写为《盐的味道》,在《民族文学》发表。这篇文章保持了李贵明行文的风格,能让读者“在一碗美酒里见到无限广阔的世界”,(柏桦:《我的滇西》序)。其实,读李贵明的文章,除了能品尝到美酒的醇香,还能欣赏到香格里拉多元文化筑构的风景,何乐而不为!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1-22 ——读李贵明散文长卷《盐的味道》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8301.html 1 既有史志的严谨又有散文的洒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