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士毅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清明夏代已有,原指大禹治水后既清且明,天下太平。汉时成为节令之一,古称“三月节”,表示天气明朗,万物滋长。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篇》说:“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
清明诗为诗海中的一束浪花,历来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宋代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些清明诗佳句如画,情趣盎然。在吟咏清明诗中,最受人们所推崇的当推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篇意境迷蒙,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堪称千古名诗。
历代文人墨客不仅写下了大量清明诗,也留下了不少清明词。如南宋黄孝迈的《湘春夜月近清明》词:“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全词感情细腻,词风柔美,颇有“清明词”多伤感的特点。而宋代词人晏殊的《破阵子》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跳出了“清明词”伤感的意境,显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可谓别出一格。
清明联为联苑中的一朵奇葩,引人注目。如:“风起大寒,霜降房前成小雪;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上下联虽景观不同,却对比鲜明,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联语既有感时之作,又有应景之对,引人吟咏,颇具韵味。“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上下联中各道出了节令与农作物的关系,联语化俗为雅,新意迭出,更见工巧。
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清明”两字,如谜面为“清明节前后”,打一字(谜底:晴);谜面为“清明前”,打一字(谜底:汨);谜面为“清明时节雨纷纷”,打一气象用语(谜底:降水过程);谜面为“清明前夕”,打一节日(谜底:元宵节);谜面为“每逢清明泣坟前”,打一外国诗人(谜底:海涅)。而有的谜底为“清明”,如谜面为“日月潭边寄情心”,打节气一(谜底:清明);谜面为“月光如水水如天”,打节气一(谜底:清明);谜面为“公开谈廉洁”,打打节气名二(谜底:白露 清明)。清明之时,猜猜有关清明谜,也颇有韵味。
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清明有关的谚语,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清明前后怕晚霜,无晴无风要提防”“麦怕清明霜,谷怕后来雨。”这些清明谚语通俗易懂,自然生动,深得人们喜爱。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内容,一向看得极重,认为是追根思源的表现,正如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云:“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清明扫墓在唐宋时已盛行,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线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宋代高菊卿《清明》诗中所云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则道出了古时民间扫墓之普遍。如今,清明扫墓被赋予新的内容,届时,人们纷纷为革命先烈扫墓,以凭吊追思他们的业绩,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踏青是清明扫墓的伴生活动,由来已久。《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摩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张择端画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上,就有宋时清明踏青的热闹情景。宋吴惟信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时清明踏青赏景的盛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诗人张先的“芳草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写出了游人在郊野踏青流连忘返的情景。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人们纷纷外出活动,自古盎然。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雅俗。唐代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一首《竹枝词》把北京清明放风筝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杜甫的《清明》诗云:“十年蹴踘将雏云,万里秋千习俗同。”正道出了清明时节民间秋千设置的普遍。斗草是清明的一项有趣的游戏,唐代白居易有“弄尘复斗草,尽日乐融融”之描写。拔河古称牵钩、俗戏,也是清明的一项节俗活动,唐代张说的“今岁好施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往,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楼。”再现了当时拔河之盛况,栩栩如生。
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源远流长,宋代时尤为盛行,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有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古籍记载:“清明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巷亦青。”宋伯仁在《清明插柳》诗中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千家诗》中云:“节候近清明,插柳穿戏户”,可见古时清明插柳之盛。古代清明妇女常戴柳以作时令点缀,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至今我国北方及闽台等地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