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士毅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冠有“干果之王”“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有趣的是,古时人们对栗子就情有独钟,有的常常食栗养生,留下了许多轶闻逸事。
宋代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往颇深,一次,苏东坡亲自炒好板栗用以招待佛印和尚,那炒过的板栗露出了黄酥酥的栗仁,惹得佛印和尚早想一尝为快。苏东坡却提出俩人要对对子,赢家才能吃板栗,便脱口吟出一上联:“栗破凤凰(缝黄)现。”此上联借板栗为题,含有板栗破了缝,黄酥酥的栗心现出来的意思。佛印和尚不慌不忙,应声续了下联:“藕断鹭鸶(露丝)飞。”意为莲藕断了露出了飞丝,而且下联“鹭鸶”可与上联“凤凰”相匹配。语音一落,两人相视一笑,不禁尽兴地品起板栗,大快朵颐。
宋代散文家苏辙晚年得了腰腿痛的毛病,曾一直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授他一秘方,即每晨用鲜栗十颗,捣碎煎汤饮,连服半月。苏辙食后果然灵验,不禁赋诗曰:“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道出了栗子的食疗功效。
南宋陆游一生坎坷,却能活到85岁高龄,这与他一生注重饮食养生有很大关系。他对板栗很有感情,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对糖炒栗子的由来作了生动的记述。他喜欢啖栗子,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道:“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明代诗人吴宽讲究栗子的食用方法,喜欢用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诗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诗里句间反映了诗人对栗子粥的钟爱,也道出了栗子粥有补肾气、益腰脚之功效。
清代乾隆皇帝,一次吃过糖炒栗子,不禁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清代慈禧太后喜欢吃栗子养生,曾传旨御膳房以优等栗子加工供膳,御厨精选栗子加入上等冰糖清炖,供给慈禧太后当点心食用。慈禧还常吃用栗子粉加面粉做成的窝窝头。相传,慈禧太后到年老时仍容颜不衰,与常吃栗子有关。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