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山路像一根长藤蜿蜒盘旋在大山之上,我们乘坐的小车像一只蚂蚁正在长藤上不急不慢地爬行。我打开车窗大口地呼吸山中清爽而略带草木香味的空气,心情舒畅得像小孩一样大声呼喊着“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春节离家一转眼就快九个月了,这次带上老婆孩子,趁国庆节长假,回来看看总是在电话中说一切都好不要挂念的爸妈。两位老人在家究竟过得怎样?为了不让儿子担心,他们没有报喜不报忧吧?这次回来我没有提前告诉他们,一是想看看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二是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车终于到达山口,迎面而来的景象让我顿时呆住了。不远处层叠的梯田风吹稻浪涌金黄,曲曲弯弯的田坎与几栋零星散布的小楼相互映衬,在高耸的大山怀抱里,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秋色丰收图。
车子一直开到我家门前,可大门紧闭,屋里没人,难道两位老人开镰收稻子去了?我立即带着儿子往山上的梯田跑去。果真没错,他们一个弯着腰埋头割稻子,一个在脚踩的打稻机上全力打稻子,满头大汗干得正欢,以至于我第一声喊他们也未听见,直到我和儿子一起大喊他们才停下了手中的活。
父亲和母亲一个快八十岁了,另一个也七十岁有余,还顶着燥热的秋阳不顾三十多度高温,在田地里辛苦劳作,顿时我的心里涌起阵阵愧疚与心痛,这是儿子不孝啊。趁这次回来,多做点思想工作,干脆接两位老人进城吧,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该享享儿孙福了。
见到我们一家人回来,两位老人高兴得走路都带风。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婉拒了我们的好意,明确表示暂时不愿进城。爸爸对我说:“如果理由充足能说服我和你妈,我们就跟你们走。”于是,大家就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说起话来。
我有些担心地说:“你们二老年纪那么大了,还天天干这么重的农活,万一身体要有点不舒服或者突发情况,山里交通又不便,到镇上医院又那么远,怎么办呢?”老人都看重健康,我便从最敏感的话题开始说起。
爸爸回答:“你说的这个我和你妈也考虑过,虽然住城里离医院近方便些,可我们山里现在也有家庭医生了。你们不知道吧,现在党和政府很重视农村医疗,每家都安排了一个专门负责的医生,医生每月定期上门,对每个人的健康情况都了如指掌。要是我们哪里不舒服,一个电话医生就带着药箱骑摩托车来了,如果住院还有面包车接送,住院费用也能报销大部分。你们看看,村里八十多岁还能做事的老汉可不少,这要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妻子接着说:“关键是山里交通不方便,要出去买个生活用品都难,比如家里来了客人,需要买点肉和鱼,还非得去镇上,山路来回至少一个多小时,那多麻烦呀。”
妈妈接过话题讲道:“看样子你们是回来少了,不知道家里现在的情况。其实不麻烦呀,家里有现成的鸡鸭鱼蛋,还有自酿的米酒,来几个客人吃喝都是没问题的,再说供销社专门有农用车送货上门,只要打电话过去,就送货到家。卖水果、蔬菜、糖果和牛羊肉的车隔几天来村里一次。我们现在种田需要的化肥、农药、种子也都能送货上门,村里家家通了水泥公路,比过去方便轻松多了。”
儿子笑着说:“爷爷,要是您这里也有网络,我一定在楼上楼下给您装上摄像头,这样爸妈不放心时,就可以在手机上看您和奶奶在干什么了。我们学校就装了不少摄像头,爸妈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我在学校的情况,我一出校门爸的手机上就有信息了呢。”
父亲摸了摸我儿子的头说:“孙子说的这个好。上个月村里开会通知了,镇政府要求网络先连到村委会,然后再连到各家。我们家离村委会远点,暂时还连不上网,但听说上面正在想办法。村里年轻人说网络是个好东西,可以看新闻看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卖各种农副产品,到时有网了你来教爷爷,好吗?”
我不死心接着劝老人:“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山里确实变化大,记得我上大学前山里还是清一色的茅草屋,现在都是小楼一栋比一栋漂亮,而且家家都有了电视、电话、洗衣机,出门是水泥路,与过去比确实有天壤之别,但你们两老不要有心理负担,不是非得要你们进城,作为晚辈我们实在不希望你们八十岁了还辛苦种田干活,希望你们安享晚年健康长寿。”
爸爸笑着回答:“自古至今,哪个朝代有我们老百姓现在这么幸福?尤其是农民,种田不交农业税,不交公粮,还有国家补贴,田里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真正当家作主。虽然我和你妈年纪大了,但我身体还行,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就暂时不去和你们住一起了。我听你们的,今后量力而行,少种点地,不让你们担心。电视里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觉得奋斗应该是不分年龄的,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奋斗,老年人也不能闲着,只要奋斗就美丽,你们说呢?”
话儿越说越多,亲情越来越浓,几天的团聚时光过得飞快。
在我们临回城之前,爸爸特意带我们来到山谷前一棵大树看看。那棵大树的根部长满了苔藓,苔藓上绽开了好几朵细碎的小花。“这是一棵爷爷树!”儿子当即兴奋地喊了起来。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爷爷也希望你们将来能成为这样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前些日子,听人谈起,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的第三党支部书记段秋龙正在筹备创办一家“段爷故事汇”民居,一直想去看看,却没时间,这不,机会来了。
8月13日,我们一行人从腊普河畔启别村村委会驻地向西,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来到半山坡的哈达村民小组,路边竖立的一块黑底金字“段爷故事汇”木匾牌映入眼帘。匾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绿树林里掩映着一座充满浓郁纳西族风情的三合院。三栋都是两层的小楼全是砖木结构,青色的瓦、金色的门窗、白色的地砖与周围的绿树交相辉映,令人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的世外桃源之美,而院子的东侧还有一栋新楼正在施工。
“请到里面坐,来喝茶。”走进院子,个子不高、却显精悍的一位中年男子向我们打招呼,他就是“段爷故事汇”民居的创办人——段秋龙。1986年出生的段秋龙,今年已36岁。段秋龙在家排行老三,高中毕业后,他曾到香格里拉天界神川大酒店务工,后来自学泥水工,自主创业,成长为一名从事道路、房屋建设工程的承包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他的家乡启别村也兴起了开发乡村旅游的热潮,激起了他参与建设家乡的热情,再加上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他毅然回乡创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酿酒葡萄,经营山货等生意。近几年,在全方位分析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产业、地理位置等资源优势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规划,他又萌发了利用老房子创办“段爷故事汇”民居的思路。
“我正在建设新楼准备开办特色餐厅,院里保留了原有的3棵核桃大树。从树苗长成一棵大树不容易,不能随意砍伐,这也是落实生态保护的举措。同时,为了记住乡愁、留下根脉,我还搜集老旧家具古物,摆放在民居里,”段秋龙接着说,“过去,村里只用木料泥土盖房子,现在也学着用河边石片来砌墙和装饰房屋,把房屋建筑融入乡村的青山绿水中,让民居更具特色。如果民居建设脱离了风貌、风物、风俗、风情、风味,那就会脱离地域特征,无田园之实,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淳朴的话语中闪现出与时俱进的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理念。
“我的成长与民居的创办,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以及我父亲的教育和引导。” 段秋龙说。
段秋龙的父亲段世忠是一名老党员,曾经担任过启别村党总支书记。
段世忠17岁那年,因家中的父母年迈,作为长子的他被迫辍学,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因为没有完成学业、没有能够进入单位上班,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但他没有责怪父母。成家后,他把教育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弟弟和3个子女身上。
那时,农村的生活过得异常艰难,生活的重担常常压得段世忠喘不过气来。他思前想后,仅靠种植家里的几亩薄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先后尝试过养猪、种菜、种西瓜、开办木材加工厂、从事建筑业等。创业之初,举步维艰,但他从不气馁,经过不懈努力,家中经济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他们家成为全村第一家盖上砖瓦房,用上彩色电视机,开上汽车的家庭,提前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段世忠还供养弟弟和子女完成了学业,家中出了两个大学生,目前都在政府单位工作。他还多次接济过村里的困难家庭。现在最让他骄傲的是回乡创业的儿子段秋龙也成为了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段世忠说:“我们一家人过去生活困难,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过上的幸福生活,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办好民居,搞好邻里团结、通过先富带后富,积极为家乡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在“段爷故事汇”民居休憩,我们闻着花、草、树、木、泥土的清香,听着风声、雨声、鸟声、水声、歌声,吃着原生态的稻田鱼、生态猪和各种现采现摘的蔬菜水果,喝着醇香的冰葡萄酒,这种新时代新农村的生活,让人何等的惬意!
段爷故事汇
● 张锦明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