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水韵乡愁

● 朱金贤

没有水的土地是绝望的。

水自高处来,拾级而下,在这片土地上蜿蜒流淌,滋润万顷香稻。群山中的坝子,在第一缕晨曦中醒来。村庄张开朦胧的睡眼。稻米飘香,留连昨日的梦呓。炊烟袅袅,点燃俗世的乡愁。流水潺潺,惊醒沉睡的记忆。

云南会泽娜姑,是一个因水而兴的地方。水之于娜姑,如同血液之于身体。如果说农田是娜姑的心脏,沟渠是娜姑的血管,水则是娜姑的血液。涓涓流水,沿着纵横交错的沟渠,流进田里,让生命和谷粒饱满起来。

水绕山流淌,再分流于田。人们在田里耕耘,创造生命的食粮。我们站在田埂上,看流水汩汩向前。它发源于往昔,消失在未来。它带走生命,又孕育生命。水一样的时光,洞穿历史的烟云,娓娓道来娜姑的故事。

历史上的娜姑,干旱缺水,连年荒芜。在郭开甲等3位乡绅的倡导下,民间集资,凿隧洞引以礼河水灌溉农田。乡民们前仆后继,凭着坚韧的意志,历时64年,方才完成引以礼河水入娜姑的梦想。他们怀着对乡土的眷恋,对水的礼敬和虔诚,用双手凿出了古代乌蒙大地的水利奇迹。数百年后,我们穿梭于娜姑坝子,在徐徐清风中,似乎还能听到大山里锤凿的声音。

这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像琴弦牵系着我的脚步,让我从未远离娜姑这片土地。15年前的某个黄昏,我第一次走进娜姑。盛夏的坝子里绿意盎然。大地共山川一色,与碧水相映成趣。耳畔传来“呱呱呱”的蛙鸣,让人想起久违的乡音。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晚归的农民,在他们汗水涟涟的脸上折射出生命之光。

暮色渐浓,月亮升起。白色的月光徐徐铺开。此起彼伏的蛙声中,大地沉入银色的海洋。那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坝子里东西闪烁,在夜空中如梦想绽放般温暖。与此同时,数公里之外的娜姑集镇,却在一片欢腾的海洋中迎来夜的霓虹。

源于水的馈赠,以礼河发电厂的修建为娜姑带来了喧嚣,也带来了繁荣。三级电站、四级电站聚集了来自各地的水电人,而娜姑是他们的世界。应时而建的以礼河电厂职工生活小区,不仅是职工的心灵栖息之所,也成为娜姑人的休闲娱乐花园。每到夜晚,小区里人潮涌动,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抽着旱烟,回味年轻时的岁月;中年人谈论粮食的收成;小孩在草地上耍闹。职工影剧院里歌声悠远、舞姿婀娜。

走在夜晚的娜姑镇,我觉得一切恍然如梦。月亮高悬在天空,见证着一个小镇的兴衰。流水带走往日的繁华。2009年,我回到娜姑。这一次,我是缓缓归来的故人。我微小的愿望,仅仅是在娜姑的梦境里打捞少年的记忆。

电厂的职工已尽数搬走。小区里一些房屋空空荡荡,门前的路被荒草落叶覆盖。一些房屋卖给当地的农民,偶尔能听到屋子里传出猫叫狗吠声。亭台楼阁水榭褪去颜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我们重回影剧院前,看着大道上依稀可数的行人,想象当年的燕舞莺歌。“自从电厂的人搬走后,这里真是萧条了不少。”身旁的人突然说出一句话,像是梦话。

从繁华入平淡,回归生活的真相。外地人已远走,而娜姑的乡民代代相继。对于土地的眷恋,让他们世代耕耘不息。时至今日,娜姑的商业日渐繁荣,但土地依然是最珍贵的财富。农忙时节,娜姑人放下生意,重回稻田。万亩坝子里,他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乡愁娜姑最美的画面。用耕耘回报土地的恩赐,这是命运也是美德。

我离开娜姑时,正是初秋,坝子里一片金黄。风吹稻香千顷浪,人们的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从碧绿到金黄,从初遇到别离,似乎只是一瞬间。故地难离,心头翻腾起酸涩的滋味。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这大概就是乡愁的味道。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异乡,都终将成为故乡。人生路漫漫,让我们把乡愁装进记忆的匣子,且行且珍惜。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11-02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4847.html 1 水韵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