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世忠
老乡拉来一车西瓜到城里,我帮他卖瓜。西瓜正是产销旺季,市场上卖瓜的摊位很多,一个接一个。
老乡很会做生意,有人买瓜,他煞有介事地拿起一个,左手托起,右手轻轻拍拍,放下,再托起一个,拍拍再放下,拍到第三个,他嘴里一边说着“这个好”,一边装袋、过秤、收钱,然后送顾客满意地离开。又一个顾客过来,还是前边那一套。一会儿工夫,一车瓜就卖得差不多了。看看左右,有的摊位还没开张呢!是老乡的瓜质量好,还是价格便宜?都不是,他的瓜和左右摊上的瓜并无二致,他之所以出手快、卖得好,据我观察很大程度上赖以他卖瓜的技巧,尤其是“第三个瓜甜”的小细节,帮了他多半的忙。
老乡是位有经验的老瓜农,西瓜质量的好坏,无需挑拣,也无需用手拍,他看一眼便知。再说,这些瓜都是他选择优质地块亲手种出来的,天天侍弄,哪个熟,哪个不熟,他了如指掌,只要摘了,闭着眼睛随便拿一个都是好成色。可他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施展如此之手法呢?
见我有疑问,老乡笑了,他说:“这你就不懂了吧?这叫卖瓜心理战。你货再好,不热情,不认真做给人家看一看,人家怎么会相信你呢?怎么会买你的账呢?”
我更是如堕五里雾中,“这和直接拿一个有什么区别吗?”
他说:“有啊,区别大了。凡是来买瓜的,都希望买一个好瓜,可他自己不识货,把希望寄托给你,可你直接拿一个给他,你的行动就告诉人家,你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情。恰好,你又是个卖瓜人,这就难免让人家不放心。”说话间,一个女顾客过来了,他低声对我说:“不信,你瞧着。”
女顾客问过价钱后,说要两个,让老乡为她挑选,老乡选都不选直接拿起脚底下的两个瓜放在电子秤上。女顾客不高兴了,问:“熟不熟?”老乡说:“不熟不要钱。”女顾客仍然有所怀疑,过完秤后还要老乡给瓜开个口看看,嘴里还说着,她买瓜是用来招待女婿的,别是不熟就麻烦了。老乡看我一眼,接着拿起瓜刀,在西瓜上切了一个三角形小口,然后用刀尖挑出来在顾客面前晃一晃,又填回去了。瓜瓤红彤彤的,一看就是又甜又沙的那种。
顾客走后,老乡问我:“怎么样?如果给她挑选三次,可能她就不会让我给她开口子了。有句话叫货比三家,顾客货比三家后来到你的摊位上,还要货选三次呢,你一次选中给她,她怎么能接受呢?这是大部分人的心理。”
这下我彻底懂了,美好的结果,需要辅以美好的手段。“第三个瓜甜”,不是虚假的应酬,也不是故意的哄骗,而是生活的技巧,是递给顾客的一张真诚的名片。老乡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可是在卖瓜方面他堪称一个合格的哲学家、心理学家。
老乡的瓜快卖完了,我离开的时候,他拿起一个顶大的西瓜往我车上放,我赶紧制止:“第三个瓜才甜,你给我个不甜的算怎么回事?”老乡笑了,我也笑了。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