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遇见玉津桥

玉津桥

◆ 殷著虹 文/图

前年的金秋,第一次在沙溪古镇见到玉津桥时,我一下就被震慑住了:滇西北高原上竟然有这么古老的石桥!

是的,它像一道彩虹,恬然铺展在茶马古道;又像一幅七彩的画卷,吐纳着蒹葭苍苍。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西南部,远近闻名的剑川石宝山也就在这里。石宝山下的沙溪坝子山明水秀、群山环抱,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于这方饶沃的土地。沙溪古镇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沙溪古镇尚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建立,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随着沙溪集镇的兴起,沙溪便成了文化交融、经济交往的重镇,成为了茶马古道的主要必经地之一。唐代以后,与沙溪坝一山之隔的弥沙发掘了盐井,古称傍弥潜井,沙溪是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古镇的贸易也随之加入新的内容——盐。盐井的开采,犹如锦上添花,为沙溪的发展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成为了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集散地。盐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沙溪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而玉津桥就是当时马帮驮运茶盐经过的一座重要桥梁。

据史料记载,玉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它随茶马古道而兴,与马蹄声相伴。几百年来,这座半圆环型的石拱桥几经风雨。现存的这座拱桥是在1931年当地民众募资后重修的。白族著名学者赵藩为玉津桥的重修撰写下《修桥募引》,并记录功德。从《修桥募引》中得知,这里原先是一座木桥。1639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途径沙溪,将桥记载于《徐霞客游记》:“沙溪之水流其东,有木梁东西驾其上,甚长”“百姓多有怨难”。讲述江水曾好几次冲毁木桥,断绝了两岸交通,殃及民众。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木桥又改建成石板桥,当时赵州师荔扉先生在剑川办教育,在桥上题联:“石可成梁,从今不唱公无渡;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应了这副对联,“玉津桥”正式成为这座石拱桥的桥名。

由此可见,这座黑潓江上的玉津桥,曾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雨剥蚀,它长虹卧波的风雅,犹如一座丰碑,凝结着白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五百多年来,几度起落、几经枯荣,玉津桥俨然成为茶马古道文化的标记。尽管如今滇西北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宏伟大桥跨过了大江大河,曾经的茶马古道变成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着一座座立交桥,但追逐古风遗韵的游人,依旧还在寻踪览胜玉津桥,追忆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和寨门的往日流年,感受古镇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的遗风余俗。

我为寻觅茶马古道上的一首赶马歌而来,但见到了历尽沧桑的玉津桥静静地横卧在黑潓江上,当我从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脚下是当年马蹄踏破的石桥桥面,扑面而来的阵阵秋风,仿佛就是古老的赶马歌,那情景犹如一卷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承载着艰辛的季节和希望的昨天,总觉得这是与古人的邂逅,是五百年的守候。再看远山如髻,田畴如绣,实感清风拂衣,身轻如梦,至此我注意到,桥上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都在相逢问候,桥下扶老携幼的乡亲都在煨桑祈福、互致平安。

我在玉津桥上凭栏远眺、倚桥顾盼,感悟着茶马古道上的岁月往事,聆听那从远古传来的声声马铃。是啊,玉津桥,一座高高的、长长的石桥,它对我来说已从遥远变得亲近,从陌生变得熟悉,它似乎印染出了日新月异的现代交通事业的底色,传递着和谐安康的年华,充盈了我们今天“中国梦”的景象,让我们更加富有民族自豪感和新时代的荣誉感。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8-1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1444.html 1 遇见玉津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