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耀辉
一夜大雪之后,一帘素洁中透着粉红色的一张张笑脸,闪耀着晶莹的光芒从州幼儿园门卫室墙角旁,只身翻涌到州图书馆的院墙内。时至清明节前一天,这应景的风物不经意戳痛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不禁从图书馆四楼西边的窗台拿着手机拍,即只能见到它绚烂的背影,索性想越墙而过,或是叩门前往。
疫情期间,幼儿园没有放假,我也在单位值班。淅沥的小雨过后,接班的老师如约而至。
“没事没事,你可以到里边拍照的。”老师说。
上班时手机扫的是绿码,测温一切正常,口罩是必备的,这是每个值班轮值人员每天的必修课。
跟随老师走进小铁门,塑胶小操场内安置着孩子们游乐的蘑菇房、滑梯……园内的花草树木被雨雪洗礼一番,静悄悄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
一根桅杆上栖息着一只形态逼真的蜜蜂,它正奋力扇动羽翅,飞向繁星般的花朵。粉红的花瓣拥着素黄的花蕊,吮吸了雨水,显得格外饱满、光亮、清新,就像平时课余间蜂拥欢笑的孩子们,一张张粉嘟嘟、细嫩嫩的笑脸,扑闪着一双双透澈明亮的眼睛,相互追逐着、嬉闹着,给乍暖还寒的高原春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纷飞的雨丝模糊了我的双眼,手机镜头总是猝不及防,躲躲闪闪,由于光线不足,即便调整到专业拍摄模式,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亦是花朵太艳,因没有绿叶陪衬,这棵树干粗壮的山桃树,想来应该有很多年头了。
一块大象造型的天蓝色告示牌悬挂在它的腰间,脚上刻印着幼儿园的标志,其简介称:“山桃(别名花桃)。科属:蔷薇科、桃属。山桃喜阳光、耐寒、耐旱、怕涝而萌蘖力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贫瘠、荒山均可生长。耐修剪,寿命较短。”看完这段文字,脑海里一下子蹦出很多文字和画面:校园、教室、老师、孩子、家长、社会等,以及吾辈在高原上生活的岁月片段和一些经历,那应该是这棵山桃和雪山峡谷深处的藏毛桃树映射出的前世今生吧。
一
三十多年前,我在藏族村寨教书育人的时候,村子里,人们的吃穿住行依然困窘和拮据,但村民们对供读孩子上学充满了渴望,就像四季奔流的岗曲河水一样热烈,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辛劳和汗水维持着生计,用战天斗地的精气神缝补着艰难的岁月。山谷贫瘠,地无三尺平,依河谷而居的碉楼像一幢幢传说中的古堡,光裸裸地岩石耸峙而立,棘丛遍布的斜坡陡坎出没着一些山兔、野鸡、斑鸠、豪猪、乌鸦、山雀……山鹰盯着牧群,送走了寒冰刺骨的漫长冬季,迎来闷热难耐无处躲藏的夏天,伴随着滇西北高原凌冽、躁动、无常的山风,雕琢着古铜的肌肤和一张张黝黑的脸庞。撒一葫芦,收一干瓢。秋收的庄稼不够煮几罐苏里玛酒。寨子里的孩子们就如村前寨后和山崖上的一株株野生的山桃树,当地人又叫它“毛桃”(藏语叫“克木”)。有些娃儿在寒冬里还赤着双脚。春天来了,那些皴裂的皮肤又一次次在山桃花的浸润里慢慢愈合,我像那些柔弱无力的小枝桠,痛在心里,却又爱莫能助,唯有通过一次次的队管会、火塘会、田边地角会……与他们促膝交谈,专心授教,渴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刚结出的山毛桃果实是青褐色中带绿的,周身长满细小的绒毛,像极了光膀赤脚活蹦乱跳的一个个毛孩子,浑身充满了野性和灵气。一到炎热的盛夏,粉红的果儿缀满枝头,似无数的小灯笼和夜空里眨眼的繁星,点缀着山崖河岸,梯田似的田块村庄,散发着诱人的馨香,这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果实,就是村民和孩子们最富足殷实的笑容了。这树木不嫌贫瘠的泥土,在寒露中倔强生长,为沉默的远山带来希望。一旦立冬霜降之后,坠落在地上的那些干瘪的桃果,被各家各户如数捡拾晾晒到土掌房上,成了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中的零食,甘甜沁香的味儿别具一番风味。
2016年至2019年间,我因工作需要旧地重游。一次是我从香格里拉市城区出发,至格咱乡翻越大小雪山、途经东彩雪山、盘翔五台线到乡政府驻地。三十年前的土泥路变成了柏油路,青山风物依旧,只是大山里的村寨和驻地的办公设施焕然一新,宾馆、酒店和民宿聚满人气,学校、幼儿园、医院格外耀眼,手机信号全覆盖,进村入户路盘桓在山谷崖道,触景生情,心潮澎湃,疑是天上人间的画,勾了我的魂去。另一次是为了全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去调研,从尼西、巴拉格宗至金沙江与岗曲河的交汇地,穿越峡谷间的柏油路进去,这愚公移山般的工程中,风景如画来。三小时左右的车程,赏不尽的峡道古河,听不尽的山谷回音,一代代建设者们用人定胜天的胆魄和勇气,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化腐朽为传奇,绘制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居富春图。沿河而望,新桥飞渡东西两岸,宽敞洁净的柏油路通往我曾经教书育人的“第二故乡”——东旺乡中心村公擦龙小学。隔河相望,桃花掩映着塬上恬静的村寨,心绪如眼前的岗曲河水翻涌的朵朵浪花,经年的梦恍如昨日,那黄昏独钓、秉烛夜读、午夜的诵经声、火塘边的欢笑、煨酒煮茶谈天说地的美好时光、婚丧嫁娶中的歌舞和祈福,还有跟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流金岁月,像一部遮幅式宽银幕的老电影,穿越时光交织的隧道,在我心海中过滤、沉淀、放大、翻滚……弹指一挥间,它又似一坛埋藏了许久又被遗忘了的老酒,不忍心去品尝它!我那村庄里善良的村民,还有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你们还好吗?我不忍心去打搅这个被山桃花珍藏的美梦,生怕轻轻走动会引来淋湿心背的雨!就借着这一阵阵微热峡谷的风,把满山漫坡的花香,吮入肺叶里,烙在心海间,装进行囊中。
此行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乡政府驻地有了新建的图书馆、文化站,特别是图书馆内,整齐划一地陈列着文化、天文、历史、农林牧、医学、自然科学等,类目繁多的书籍,而当地专家学者著书立说的书目以及文献资料,占据了一部分空间。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这是一件让人兴奋不已的事情了,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小小乡镇,能整合地方文献资源,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是多么难能可贵!在短暂停留的时间里,与管理员们畅所欲言,思想碰撞的火花点亮了漫天的繁星。2021年,我从融媒体信息平台看到一条消息,“省总工会等有关部门与香格里拉市东旺乡党委、政府联建了一个图书馆,并现场捐赠了一批图书。”一阵莫名的暖流和幸福感油然涌上心头。某天早晨,在驱车上班的路上,从州广播电视台FM104.7平台播报中,听到一则消息,“在清明节期间,当地小学的师生们,精心组织了一场文明祭祀革命先烈的活动”,听着孩子们充满激情的朗朗声韵,我在追溯那些日升月落的过往中,一遍遍回望划过星空的守望与期冀。今天,固守大山的孩子不再沉默,因为那里有最漂亮的幼儿园和学校,灿若星辰的山桃花点亮了远山明天的希望。
二
时间像风中飘荡的尘埃,一次次被雨滴凝聚又散开。1999年底,我因工作需要,从家乡的村公所调到城区,当时城里除了长征路,四周皆为土路,还有大量的沼泽地、草甸、农田和散落的村户,牲畜遍地、牛马共街的现象是常态,政府投资的第一批集资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报名时的费用按今天而言不算多,但当时作为工薪阶层,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不到十万元的贷款,需要五个以上信誉度好的担保人,找亲戚朋友跑断了腿,资料表格一大摞,三番五次排队审批过关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大家伙亲眼目睹一位男子几乎淌着眼泪,在与工作人员征询答复未果后,瞬间气愤难平,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地说道:“你们太欺负人了,为什么我们办事就这么难?我已经翻来覆去跑了近一年时间,关键时候又说不行了?天理难容,我要讨个说法!”言毕,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把戳满手印和盖满公章的一堆材料,砸到柜台上。怒目圆睁地吼道:“什么东西?从今往后,再也不来了,不想再踏进这里一步,但我必须讨个说法!”随即甩手而去。至今无法忘记他欲哭无泪、愤怒到极致的表情。当时,买一辆小车是一种奢望,为了凑钱买房,连菜叶子都得囤着吃一点都不夸张,都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很多道路被挖得皮皮翻翻,遇到阴雨天就遭罪了。刚到城里,只能投宿亲朋好友家,孩子到上入托的年龄了,作为工薪阶层的上班族,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在乡下或异地,带孩子上班不是长久之计,城里只有一两个托儿所,场地有限,入托基本上只能维持单位干部职工的孩子,整天把孩子“锁”在家里也不是办法,求爹爹告奶奶,只得在两个托儿所之间转圈圈。为了赶时间,省吃俭用买了自行车,当时流行自行车后架挂兜的,孩子坐在小椅上,系好扣带,遇到雨雪天,拴一把小伞,或者大小雨衣同时跟上,上下班接送孩子回家的情景,像七八十年代电影里的镜头,同龄人一定会感同身受,那种愈挫愈勇的精气神,唤醒了一句歌词:“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向着太阳……”
孩子三周岁一到,马上排队报名,送到州幼儿园。那些长龙阵一样排队报名、接送孩子的场面,是这个城里的学校里有过之而不及的深刻记忆。我的单车接连换了三辆,原因是被偷了,最后一辆在“3.15”期间向工商部门进行了投诉,因为商家以假充好。那时,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总是对坐公车的人羡慕不已。就说通信工具吧,办公室里的程控电话先进吧,滴滴答答很是煞风景。对于吃皇粮拿俸禄的人,腰间的BP机一响,马上得找个公用电话回复,按通话时间长短双向收费,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可以敲核桃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爱立信……,价格千元上万不等,风光像毒药,时间一长,裤腰带也要被手机坠断了,耳朵整天似秋蝉在鸣唱。一日三餐省点吃,洗衣服也要用上全自动洗衣机,那是几年里未雨绸缪的血汗钱,为的是在漫长的冬天不去触摸刺骨钻心的冷水,也是很多家庭的“书记”们献给男同志的“爱心礼物”了。随即就是长虹、容声、海尔、西门子、TCL……,什么数字纯平、液晶彩电、大容量冰箱、立体家庭影院、数字功放机等之类的时尚新品,又在一家人的唠叨中搬进家里,然后就是卡通玩具、小人书、衣柜、床铺、家具,以及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日常用品,像耗子搬窝,一件件往卡卡角角里塞,十天半月还喜滋滋地当起宣传员,生怕“中奖”了人家不知道一样。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