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

纳西族妇女绩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纳西族妇女绕麻、织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李佳佳 和建芸 鲁茸追玛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是纳西族先民在唐宋时期,从半农半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的一整套完整的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香格里拉市三坝乡。2009年8月,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麻,纳西语称“萨”。纳西族纺麻历史久远,在被誉为东巴经典的《鲁般鲁饶》中,就有对纳西先民种麻、纺麻的记载。东巴经《居兹密》中也有关于纺麻工序“阿日高勒趣,萨勒斯卜居,局纽类普侯”的记载,可见纳西族先民在先祖高勒趣时代就已掌握纺麻技艺,且技艺娴熟。明代景泰年间《云南图经书》中“妇人结高髻于顶,前衣服止用麻布”,乾隆年间《永北府志》卷二十五中“男女悉以棉布、麻布为衣……男人纹索,女人绩麻”,光绪年间《北直隶厅志》中“男穿麻布衣,女穿麻布裙”的有关记载,则说明麻制品一直以来都是纳西族先民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品。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由晒麻、沤麻、泡麻、撕麻、绩麻、泡麻、纺线、网线、煮麻、净麻、泡麻、润麻、绕麻、织麻14道工序构成一整套完整的手工技艺流程。每年农历四月种麻、八月砍麻,去叶后将麻秆背回家中,之后就开始晒麻,将麻秆捆成束,挂于麦架晾晒20天左右。麻秆晾干后进行沤麻,把晒干的成束麻秆浸泡在溪流中,泡上7天左右,然后剥取麻纤维,抽去麻秆。剥取的麻纤维通过手和牙齿相互配合,把麻纤维绩(搓捻)成线(要绩均匀),同时要将绩好的麻线成圈绕在手上,绕成线圈。绩好的麻线需再次浸泡后(10分钟左右)才可纺线。纺线要在纺车上进行,其目的就是使麻线结合得更为紧密。纺好线后,将成支麻线在锅中用灶灰水煮1天左右,将麻线漂白。漂白后的麻线经反复踩踏搓洗,去尽灶灰水晒干后,需再次放入溪水中泡软。泡软拧干水渍的麻线,掺入一定数量的米粉和牛油反复搓揉后,灰白润滑的麻线就可上机织布。织布过程中加入少许火草后,就可织成柔软、保暖且防水的麻布。

麻制品在三坝乡被广泛使用,当地纳西族居民衣着离不开麻,劳作离不开麻,节庆离不开麻,弘扬传承东巴文化更是离不开麻,麻制品贯穿了纳西族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纳西族居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化积淀。保护传承好这项技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纳西族社会的文化特征,研究纳西族的历史记忆。但值得重视的是,现今因耕种麻周期长、种麻数量急剧减少、野生火草难觅踪影、纺麻工序复杂、对麻制品的需求量骤减、年轻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缺乏认识等诸多因素制约,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7-1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5313.html 1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