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盐韵流芳的古镇

李跃平

在四川乐山的南部,蜿蜒的岷江畔,隐匿着一座千年的古镇——牛华古镇。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地理志上,还称之为“中华第一镇”。它虽历经兴衰枯荣,仍在错综复杂的街巷中,显露出一派古朴幽静。这里,仿佛是一部厚重的盐史,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每当提及它,那淡淡的盐香便弥漫在空气中,那是岁月的味道,也是历史的沉淀。

牛华,原名流花溪,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这里曾是犍乐盐场的所在地,自秦代李冰治水之际起,便开始了“凿井煮盐”的历程。千百年来,古镇与盐紧密相连,如同血脉一般,流淌在每一个角落。踏上这片土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与这座千年古镇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古镇的青石板上,整个牛华古镇便慢慢苏醒过来。深深浅浅的青石板路似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隔墙相依的老宅以及精致绝妙的雕刻,把凹凹凸凸的深刻着色在半开半掩的窗扉上,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和诗情画意。街巷间,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如同一条古老的脉络,连接着古镇的每一个角落。街道两旁的店铺陆续打开,店主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漫步在古镇的街巷之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荣的时代。青石板路两旁,古老的民居错落有致,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随风摇曳。偶尔传来的叫卖声、谈笑声,让人感受到古镇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沉浸在古镇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当然,提到牛华古镇,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盐业文化。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在此设立盐课司大使,标志着牛华溪盐业文化的繁荣。那时,古镇的盐井深达数百米,井灶沿江而建,年产量达三十余万担。这里的盐色黑味鲜,与自流井所产略有不同,独具特色。在古镇的街巷间,可以看到许多与盐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盐井、盐灶、盐仓等。这些建筑和设施见证了古镇的盐业繁荣,也承载着古镇的历史与文化。

在古镇的盐井旁,可以看到忙碌的盐工们正在辛勤劳作。他们身着粗布衣裳,头戴斗笠,手持工具,在盐井旁忙碌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沧桑,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些盐工们是古镇的脊梁,他们用勤劳和汗水铸就了古镇的辉煌历史。

牛华汇聚南来北往的盐商,拥有巨额财富的盐商们花费巨资营建了各式名园大宅,这里盐业建筑之多、规模之大,如南华宫、陕西馆、吴楚宫、川主庙、文昌宫、城隍庙,以及两座我国杰出的盐务高官生祠:晏公祠、剑霜堂等,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井盐文化的元素。这些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内部结构,乃至装饰的木刻石雕大都典雅、古朴、堂皇、壮观,堪称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

沧桑凝重的牛华溪曾有24条街,古色古香地铺陈,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砖木结构的契合,而是一种萦绕于心的神秘,那深浅不一的痕迹,见证着千百年的历史。正缘于此,才使得人们不离不弃,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这倒让我想起1944年关山月的一幅“写景画”《犍为盐井》。关山月来五通桥期间创作的这幅画,不仅展示自然风景,还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性和地域性,释放出千年的风流。

古镇的美食也与盐有着不解之缘。那些独特的味道,都是经过盐的腌制和调配,才得以呈现。在古镇的餐馆里,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盐腌食品,如盐焗鸡、盐焗虾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鲜美,更融入了古镇的历史与文化。品尝这些美食时,仿佛能感受到古镇的盐韵流芳和历史沉淀。

除了美食和建筑外,古镇的自然风光也令人陶醉。岷江畔的古镇依山傍水而建,风景秀丽。江水碧绿如玉带般蜿蜒流淌在古镇的脚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里漫步时,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古镇的沧桑与韵味。站在古镇的高处,俯瞰整个牛华古镇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仰之情。这座古镇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和记忆。在这里漫步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和祖先的呼唤。

对于游客来说牛华古镇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历史与文化的宝库。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古镇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浓厚的乡愁。每一次来到这里,都会让人心生敬畏。

夜幕降临时,古镇变得更加宁静而神秘。青石板路上的红灯笼逐渐亮起,为古镇增添了几分温馨和浪漫。此时漫步在古镇的街巷之间,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和祖先的呼唤,感受到那份深沉的乡愁和浓浓的文化味。这种感受让人心生敬意和感慨,也让人更加珍惜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与文化。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8-2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6077.html 1 盐韵流芳的古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