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鸣沙山:河西走廊中的瀚海明珠

钱国宏 文/图

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河西走廊的大漠之中,又似一条奔流而又波涛凝固的沙河流淌在敦煌之南。远观,那起伏的金色山峦犹如硕大的绸缎,滑腻柔软;近看,那无边无际的沙子如耀眼的黄金,纯净坚挺;细细端详,它又宛如一篇大块文章发表在苍穹之下,壮观至极,苍凉至极,雄伟至极,浩瀚至极!——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敦煌鸣沙山。

自古即有神山名

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城南约5000米处,“山龄”已达3000多年,以沙动成响而得名“鸣沙山”。山体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漠风吹唤鸣沙,千年沧海尽藏华。”鸣沙山,从它进入人类视野的那一刻,便成为人们眼中的“神沙山”,东汉时称“沙角山”“神沙山”,晋代时称“鸣沙山”。东汉《辛氏三秦记》中载:“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唐代《沙州图经》中盛赞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沙随人落,滑到山脚下,次日天明居然又会悄然无声地回到山顶上!实乃奇事一桩。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从古到今,鸣沙山在河西走廊地带中,均是神一般的存在,“惊风吹沙沙作雨,古潭老鱼立波舞。掀簸山谷轰喧阗,游人忽欲凌飞仙!”

五彩丹砂耀日明

骑上高大的骆驼,我和来自八方的游客像东汉时期征讨匈奴的威武汉军开始向鸣沙山上进发。那满山的沙子纯净而柔软,细细的沙粒仿佛用筛子蹚过一遍,透着纯粹,透着细腻,透着精致!驼掌踏上去,沙子立马水一样漫过掌踝,待驼掌拔出那一瞬,立时扬出一片片金色的“水花”!

骆驼客牵着头驼慢慢地引导着游客的驼队向鸣沙山顶进发。我骑在骆驼背上远望,一支支驼队既像是射向沙洲的一只只箭簇,又像是鸣沙山这页大大的便签上印上去的一行行绮丽的诗句,灵动、威武而富有生机!游客们鲜艳的服饰,驼背上五颜六色的鞍,与金黄的沙山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既富有饱满的诗意,又令人胸胆开张!驼铃在耳畔叮咚作响,仿佛数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那一幕幕,在浩瀚无边的大漠之中重新上演,瞬间便将人的思绪拽回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那种苍凉的感受与充满民族自豪的回忆,让人的思绪在蓝天之下,像此地的空气一样纯净而又浮想联翩!

我们驼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登上了鸣沙山顶。大家难掩心中的兴奋,纷纷雀跃着,从骆驼背上跳将下来,张开怀抱,奔向柔软的沙丘!当双足踏进沙海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归到了母亲的怀抱,柔软,温暖,踏实,浑身舒服到了极致!此时,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脚之所踏,身之所接,心中所念,皆是耀眼的黄沙!那沙,纯粹得容不下任何瑕疵,以至于每个游客都觉得在这种场合、环境之下,脑海中有一丝奇思邪念都是对黄沙的一种亵渎!为了表达心中的狂悦之情,于是就有人坐在沙丘上打滚,让身体与沙海融为一体;于是就有人在黄沙上盘坐,感受“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意境;于是就有人像扬起水花一样撩起细沙,看细沙在空中散成网状或者形成一个美丽的抛物线……天空瓦蓝如水,映衬着这片金黄的沙海。有风从耳畔吹过,传过来的是古老的驼铃声和清晰的歌声:“想问姻缘借那一根红线,深埋生命血脉相连,用丝绸去润泽你的肌肤,我就在那个怀抱里缠绵……”仿佛是2000多年前丝绸古路上的细节回放,真是让人既激动又感慨万千。

山岭苍茫响雷声

打滚也打了,盘坐也坐了,扬沙也扬了,接下来便是滑沙了。诗人将鸣沙山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从山巅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幅锦缎铺满沙坡,而滑沙的游客呼喊着,瞬间滑下,犹如金色群龙飞腾,印下一道道明显的沙痕。就在我们滑下的一刹那,耳畔突然响起了一种声音!初如丝竹管弦,“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继若钟磬和鸣,“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进而金鼓齐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细听又似海潮汹涌,松涛阵阵,听得人既惊心动魄,又心旷神怡!这简直是人间奇迹,如果不是亲耳聆听,谁会相信身下的这些细如微末的沙子,竟会奏出如此天籁奇音!

身子还在下滑,沙海如金龙腾跃,与清晰、浑厚、激越、粗犷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成了天人合一的神奇画卷,让这里的每一名游客都空前亢奋起来,欢呼、惊叫之声此起彼伏!

古代典籍中,对鸣沙山的这一奇异自然景观曾做过详细的写实,魏晋《西河旧事》中就曾记述:“沙州,天气晴朗,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这种鸣沙现象,即是古代敦煌20景中的“沙岭晴鸣”!

沙子为何能奏出如此的“天地奇响,自然妙章”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三种“鸣沙学说”:一为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流泻时,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二为摩擦发声说。认为干燥的沙粒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一起便响彻如雷。三为共鸣放大说。认为沙山群峰之间的壑谷恰如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发出的声响经过共振、共鸣,形成了巨大的回声。

“你总是随手把银簪插在太阳上面,万道光芒蓬松着你长发的波澜,我闻着芬芳跋涉着无限远,只为看清你的容颜……”哼着歌,站在鸣沙山顶,顾不得满头满脸的细沙,环顾四周,但见峰峦如聚,金浪翻滚,气势磅礴,汹涌澎湃!这浩瀚无边的沙海让我读出了壮怀激烈,也读出了满心敬畏。这柔软、娴静、高耸的沙丘,静伏于蓝天之下,任千百年的风吹雨打、霜冻雪压,却始终不改其容、不变其姿。峰峦危峭,山脊如刃,棱角分明,永葆纯粹。多么像河西人民的性格,憨厚朴实,不事张扬,有包容,有担当,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倾尽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辛勤而细致地描画着心中的梦想和愿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鸣沙山,一座让我敬畏、崇拜的沙山!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8-2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6078.html 1 鸣沙山:河西走廊中的瀚海明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