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时间的原因,威信之行,真可谓马不停蹄。当我参观完扎西会议纪念馆离开威信时,朋友还有些过意不去,一定要请我品尝昭通名食——威信酸鱼。我对这道菜感到很陌生,但朋友盛情相邀一定他的理由,我便欣然接受了朋友的提议。
我们去的是一个叫鱼洞的村寨,从县城到鱼洞村只需半个小时。汽车沿着弯曲却干净平整的硬化路行驶,绿水青山尽收眼底。望着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村寨,坐在副驾驶位的妻子脱口而出:“山青水绿,鱼肥米香,村如其名。”在村寨的尽头,有一栋三层的楼房,那就是朋友的朋友小王的家,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汽车还未停稳,小王已从屋内走了出来。隔着车窗,我看了他一眼,30来岁的样子,个子不高,却显得格外壮实。
时间还早,我们便在房屋前的坝子里坐了下来,开始了有关酸鱼的话题。小王说:“李老师,我们鱼洞位于罗布河流域,罗布河的水清澈见底,这里的鱼肉鲜美可口,是制作酸鱼的绝佳原材料。”在与小王的交谈中得知,威信酸鱼的加工和烹制工艺历史久远,每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承,品尝过的人都会被它的美味所征服,这也是朋友一定要带我们来鱼洞的原因。
烹制酸鱼的历史已遥远难寻。据说,鱼洞村的张姓农户是这个工艺的发明者,但这里一百多户人家都声称自家是最早的、最好的,他们都能把曾祖,乃至曾祖的曾祖的辉煌历史拿出来证明自己的正统。这时候,我说:“食材好,还要厨艺好,厨艺不好,会浪费食材的。”小王回答:“李老师,一会儿我给您露一手。”小王说,腌制酸鱼要选罗布河中的鲜鱼,先洗净,再去鳞,剖开鱼腹腔,剔除腮、鳔、筋、肺等,用盆钵盛装备用,不能破坏鱼的完整形态,剖腹后不能再接触生水,否则会影响味道。腌制时,按每公斤鱼二两食盐的用量,将食盐均匀撒布在鱼身上,用力揉搓,再把上盐的鱼平摊在阴凉通风处干晾12至24小时,再把适口性、成熟度俱佳的玉米磨细、过筛,加入适量花椒、胡椒、草果、山萘、八角等佐料粉末,均匀混合成腌糟,再把腌糟和鱼一起封入土坛中,这样腌制的酸鱼可长期储存、长途运输。
理论不如实践,我还是想看一看腌制过程。这时,小王把我叫到厨房,我才发现酸鱼早已被小王的妻子腌制好了。我知道加工腌制的过程复杂,必须亲力亲为,一丝不苟,这个过程我却没有看到。也许是小王看出我的心思,便说:“李老师,你们还没有来之前,我们就腌制好了。”
小王的妻子赶紧补充说:“我们将腌糟填入鱼腹腔,合拢鱼腹,再一条条平行摆放于有弦的土陶坛子中。每摆放一层鱼肉就撒一层腌糟,最后用稻草把坛口塞紧密封,往坛弦注清水,再加盖坛罩。”坛弦清水要定时更换。每隔70至80天,要打开坛口罩盖检查,如发现腌糟过分潮湿,则要按盛装程序更换,重新封坛。腌制2至3年后,鱼的整体形态依然保存完整,肌肉弹性如初,但其中鱼刺已全部“消化”,男女老幼大嚼大咽都无须担心。
烹调时,先将腌鱼切成块,用菜籽油煎炸至淡黄,备用。蒸盘中用红糖、白糖铺底,鱼块置其上,再将腌糟焙炒后复面,入笼蒸2至3小时,取出,浇上按不同口味配制的汁水,再上笼蒸2至3小时即可。这样做出来的酸鱼味道鲜美,脆嫩可口,酸、甜、麻、辣、咸五味俱全。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