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程
2024年国庆假期的一天,维西县保和镇的一槽雪农庄里格外热闹。在“时间不老,同学不散”的横幅下,李汉华和他的高中同学聚在一起讲过去、话如今、谈未来,同学情谊溢满心头。
“汉华,你们家那间木楞子怎么没有拆除?全村就剩这一间了!”同学傅春松的话牵出了木楞子的故事。
汉华全名叫李汉华,今年48岁,是维西县保和镇保和村龙爪箐村民小组新农人,是汉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一槽雪农庄的老板。
李汉华回答说:“我父母说木楞子会说话,不要拆,并告诫,留住木楞子是为了记住以前的苦日子,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开创明天更好的日子。”
李汉华家的木楞子离一槽雪农庄50多米。同学们谈笑着来到这里,听李汉华父亲讲述木楞子的故事。
干净整洁的庭院里,李汉华的父亲端坐在一条方凳上悉心编织“篾篮子”,动作十分娴熟。见大家到来,老人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而是用慈祥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欢迎大家。老人名叫汉文忠,傈僳族,今年81岁了。
那间发黑的低矮的木楞子就夹在一栋装修考究的砖木结构楼房和一栋宽敞明亮的厨房之间,显得很“另类”。木楞子整个面积满打满算也不过30平方米。汉文忠老人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讲木楞子的故事:“这间木楞子是我父亲辈留下来的,到现在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和老伴成家后,父母把它分给我们居住,做饭、烤火、睡觉、储存食物全都在里头……”
“难怪今天一大早喜鹊就在喳喳叫,原来家里来了贵客!”一位傈僳族妇女的爽朗的话语打断了汉文忠的话。汉文忠忙着介绍说:“她是我的老伴,叫李云英,跟我年纪一样,81岁了,她闲不住,刚去找猪草回来。”
比起汉文忠,李云英更健谈:“我经常给孩子们讲,千万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日子,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不仅穿得暖和,还穿得漂亮。换到以前,这种安逸的日子想都不敢想。我真想再活二十年!”
在李汉华家的木楞子里,至今还摆放着两位老人曾经使用过的“老古董”。一副马鞍子、一个背架子、一个竹篾篮子,还有一副犁架子无声地讲述着汉文忠、李云英老人及龙爪箐过去的生产状况。汉文忠对大家说:“过去马鞍子、背架子、竹篾篮子是我们的交通运输的工具,犁架子是我们的生产工具。以前,我们这里运输靠人背马驮,耕地靠‘二牛抬杠’。直到1998年,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卖柴、卖木炭。现在,我们村出行靠小汽车、靠载重汽车,耕地靠‘铁牛’。我们村群众的经济来源靠的是种植无公害蔬菜、养殖土鸡土猪,以及外出务工和乡村旅游业。”
一个粮食柜子、一个大火塘、一个铁三脚,还有一口铁锅,讲述着汉文忠、李云英老人及村里人过去的生活状况。李云英对大家说:“以前,我们家火塘离得火四季不灭,取暖靠它,做饭靠它,木楞子里烟熏火燎的。现在安逸了,厨房里是电饭煲、电冰箱、电磁炉,干净整洁,跟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汉文忠接过老伴的话说:“我们家四代同堂,我们这一辈人没有读过书,儿子李汉华高中毕业,孙子大学毕业,一代比一代有文化,一代比一代有作为,我们老两口心里甜滋滋的……”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