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她的独特之处——那些秋日里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就是金秋最美的一抹亮色!
吃新谷
随着农作物的相继成熟,云南哈尼族山寨的男女老少迎来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节日:“吃新谷”。节日历时3天,一般在农历八月第一个属龙日或第二个属龙日过节。汉语“龙”的字音,在哈尼语中有“增添”和“多起来”之意,人们便认为“龙日”吉利。节日期间,没有村社的祭祀活动,祭祀和酒宴均由各家自行安排。
居住在滇南红河、元阳和金平的哈尼族,对“吃新谷”的庆贺特别隆重。节日的第一天,人们天一亮就到田里背新谷。选择八成熟的黄谷,连根拔起。数目为单不为双。连根拔下的谷子不能用手提,只能用背箩背回家。回家途中还不能说话,遇到来往行人也不能打招呼,避免说出不吉利的话。在半路上遇到鳏夫寡妇或老鼠、蛇等动物,他们认为不吉利。所以背新谷要在路上无行人、动物尚未出来活动之前全部完成。新谷背回家,将它栽于水井边或菜园里。
下午吃新谷前,先杀鸡。一般喜欢杀阉鸡,希望来年生活像阉鸡的羽毛一样美丽丰满。要把菜园中的瓜豆蔬菜拿来尝新,还要备一碗嫩竹笋——新笋象征着万物的生命节节冒尖,蓬勃向上。烹制好各种菜肴,取来新谷,搓下谷粒,连壳放入锅中烘焙,直到炸出米花;除净谷壳,将米花放入碗中,端上饭桌。第一把米花是敬狗的,如果家中无狗,也要象征性地抓一把祭献。然后年龄最大的人先吃米花,吃米花要用手抓,抓到的米花若是单数即可吃下,若为双数就得重抓,直到抓成单数方能吃下。米花食毕,人们品尝以新谷做成的饭,以瓜豆做成的菜。桌上一物一味,味味相加,其乐无穷。席间,人们还谈论庄稼的长势,核算作物的产量,安排秋收的劳力。
开宴之前,人们往往同唱《祝祭歌》,以糯米粑粑祭天。人们祭祀太阳、月亮和星星,祈盼日月星辰永远像糯米粑粑一样洁白明亮,永远照耀着哈尼山寨,给哈尼人送来吉祥与安康。
新米节
“新米节”,拉祜族语叫做“俄四扎”,意即吃新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要到田里挑些早熟的谷子,回家脱粒后摊放在火塘上方的“炕笆”上烘,或放在大锅中炒。待烘干、炒干后舂成米,煮出香喷喷的新米饭。第一碗新米饭要敬献给“天神”厄莎。晚上,寨里的男女青年们聚在打谷场上,燃起熊熊篝火,手牵手围成圈,通宵达旦欢跳芦笙舞,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
关于“新米节”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拉祜族靠狩猎和采集野菜、野果为生,生活没有保障,到了冬天日子更加难熬。“天神”厄莎知道后,十分同情,决定帮助拉祜族人。一天,厄莎降临人间,来到一家叫扎倮的夫妇家,看到全家人有气无力地坐在火塘边烤火,厄莎便对扎倮夫妇说:“你们要过上好日子,必须学会种谷子。”
扎倮夫妇说:“没有谷种,叫我们怎么种?”
厄莎说:“谷种被经常到水塘边喝水的斑鸠偷吃了,你们要想得到谷种,就得想法捉住斑鸠。”
扎倮夫妇听了十分感激。他们用绳扣捉住了那只斑鸠,可剖开嗦袋一看,里面只剩下一粒谷子。正当夫妇俩失去信心时,厄莎又来对他们说:“一棵独木,百年后可以长成林;一粒谷种,六个月后可以收千粒。”还将种谷方法一一告诉了他们。扎倮夫妇按照厄莎所说的方法种下这粒谷种,并精心照料。到了八月,他们终于收获了满满一碗谷子。夫妇俩高兴之余,将谷种分给了乡亲们,并带领大家开出一块荒地,种下了谷种。到了第二年八月,山上到处长满了金黄的谷子,拉祜族人高兴得围着谷子又跳又唱。
为感谢厄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当第一批新谷入仓、第一次吃新米饭时,人们便先恭恭敬敬地将第一碗新米饭献给厄莎,然后再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这一天被人们称为“新米节”。
走坡
每年中秋节前后,么佬族村村寨寨的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聚会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山坡上或桐场里,以优美动听的山歌尽情歌唱自己的劳动、生活和爱情。这就是“走坡”。
走坡场往往设在各村寨之间的交界处,大的可容纳几千人,小的约容百余人,一对对情人在这里彼此相见,倾吐爱慕之情。悠扬动听、情意切切的山歌响彻坡场,回荡山谷。
一个男青年如果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便勇敢地走到女方面前,先唱《邀唱歌》;而女方故作娇媚,欲言无语,笑而不答。等男方唱出很多赞美、挑逗的歌后,才接声答唱。然后,双方互诉真情,先后唱《遇逢歌》《问村歌》《算日歌》《取定歌》《分离歌》《守等歌》《结双歌》《思双歌》《赞花歌》《同家住歌》等。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三句、五句、七句、九句腔,十一字、二十四字、三十字、一百二十字腔等。男女青年在“走坡”活动中,以山歌相识,结交朋友,传佳话,叙恋情,然后请媒托言,结为连理。
捕鼠节
居住在广西的瑶族,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到年底的腊月期间,一般要举行一次到几次“捕鼠节”活动。过节没有统一的时间,由瑶寨人协商决定。
节日这天,瑶族群众带着自制的各种灭鼠器,成群结队来到田间、山坡,动用各种灭鼠器具,各显其能,捕鼠除害,以减少老鼠对庄稼的损害,确保粮食丰收。
“捕鼠节”既是一次统一进行灭鼠的具体行动,又起到了教育作用,提醒人们增强灭鼠意识,时时注意消灭鼠患,保护庄稼,珍爱粮食。
南瓜节
南瓜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程阳一带侗族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南瓜节的主要活动是儿童们打南瓜仗。节日前夕,以村寨为单位,由男女儿童自由参加组成南瓜队和油茶队。南瓜队的第一个任务是偷南瓜,为打南瓜仗做准备。偷瓜活动在晚上进行,他们来到菜地里,看到南瓜,见双摘一,见四摘二。摘下一个瓜,要在那里插一朵花,以示通知主人瓜已被偷。主人发现南瓜被盗,也毫不在意。人们都认为南瓜节偷瓜不算偷。
南瓜队备足了南瓜,又忙着准备彩旗纸花,然后去找煮茶对象。负责煮茶的称为油茶队,由女孩组成。她们的任务是准备煮茶用的作料,负责给参加节日活动的南瓜队煮茶。农历八月十四这天,南瓜队挑选四个最大、最圆、顶最平的南瓜,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串在一根竹竿上,瓜上插着许多彩色的小旗和小花,竹竿面上要插一朵大红花。节日这天,南瓜队抬着串好的南瓜来到煮茶对象的寨子。村寨男女老少都赶来观赏,争相去摸南瓜,以摸到南瓜为最吉利。南瓜队到了目的地,将瓜上插的花取下送给煮茶的女孩。
晚上明月当空时,人们吃煮南瓜,喝女孩们煮的油茶,儿童们开始投入打南瓜仗的战斗。男女分为两阵,互相追赶,嬉笑打闹,通宵达旦。
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游方”一词系黔东南苗语的音译。
每年秋收到第二年春播这段时间是“游方”的好季节。青年小伙子吃罢晚饭,便三五相约,到几公里以外去找姑娘玩。他们来到“游方坡”(也叫“游方坪”,是固定的游方场所),用木叶吹起悠扬动听的《邀妹曲》,或打口哨传送暗号,或吹苇笛和祖箫,邀请姑娘来“游方”。姑娘们听到声音,便相约来到游方坡,与小伙子谈情说爱,对唱情歌,至夜深方离散。喜庆节日,更是青年们“游方”的好时机:小伙子总是从一个村子游(玩)到另一个村子;姑娘们一般在本村附近与小伙子玩,而小伙子则去几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游方”。白天,他们在“游方坡”对歌,在芦笛场吹芦笛跳芦笛舞;晚上,相约对歌,谈情说爱。
“游方不把情歌唱,短棒打蛇难拢边。”“情歌便是小姻缘。”唱情歌是“游方”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初见面,要唱《见面歌》《询问歌》,表示礼节和相互了解。相互了解以后,便唱《赞美歌》,相互赞美。接着,小伙子大胆求爱,唱《求爱歌》《青年歌》。相互爱恋,便唱《相思歌》《求婚歌》。
通过“游方”,男女双方有了感情,小伙子便唱歌向姑娘求婚。如果姑娘同意,就把礼物送给小伙子,小伙子也送姑娘礼物。开始互赠的是小礼物,如毛巾、头帕之类,如双方订下终身,便脱下新衣或银项圈作凭证,最后约定日期结婚。这种自由婚姻背着父母,不用媒人,苗语叫“让宇”。夜深人静时,新郎约几个伴郎,带着煮好的鲤鱼和糯米饭,来到新娘屋外等候。新娘也作好准备,收拾衣物,带着伞和米(约250克),在几个伴娘的陪同下,悄悄走出家门,与新郎伴郎相会。双方一起到寨边一平地上,摆开鲤鱼和糯米饭,祭祀祖宗和天地,然后分吃。吃罢,伴娘回家,新娘则和新郎、伴郎同去。来到新郎家门口,新郎之妹出来接新娘的伞,把新娘引进屋。第二天,新郎家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提着鸡或鸭到女方家说亲,并赔礼道歉。如女方父母同意,就把鸡鸭杀来宴请家族长者,承认这门亲事。如不同意,就不收礼。过一段时期,男方再托人送礼来说亲,这时,女方父母即使不愿意,但木已成舟也只好同意。
芦笙节
每年秋收到第二年开春,在清水江畔的苗族村寨,到处都可听到悠扬的芦笙曲。苗族人民十分喜爱芦笙,“听到芦笙响,脚底板就痒”,在此期间,苗族人经常举办“芦笙节”。每次举办“芦笙节”,周围数十公里的苗族群众都来参加,少则一两万人,多则五六万人,场面非常壮观。
节日开始时,人们潮水般涌向芦笙场(坪)。苗族姑娘快要走到芦笙场时,在路边草地上停下来,随同而来的母亲打开包裹或箱子,取出花衣银饰,把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姑娘们穿着盛装,缓缓步入芦笙场,顿时,千万双羡慕的眼睛投向她们。
这时,“芦笙头”先吹奏起芦笙,接着人们便都吹起来、跳起来。芦笙队有两人一组的,有几十人一队的,小芦笙吹曲,大芦笙和莽筒伴奏,那音响震山谷、冲云霄,撼人心弦。姑娘们围成圈,随着芦笙曲起舞。年轻的芦笙手开始吹《开场曲》,意思是感谢当地老人热情接待,赞美姑娘的美丽。《开场曲》后接着吹《邀请曲》,邀请姑娘跳芦笙舞。姑娘们开始跳了,小伙子就吹《敬礼曲》《平步曲》《转身曲》等。当跳得正欢的时候,小伙子吹起《讨花带曲》,姑娘们听了,就取出早已准备的花带系在小伙子的芦笙上。小伙子得了花带,就吹《感谢曲》。
芦笙会还有斗牛、赛马、斗雀等活动内容。斗牛一般是在芦笙场附近的旱田里举行。四周人山人海,十几头牛分散在人群中,个个膘肥体壮,头系彩带铜铃,圆睁红眼,跃跃欲试。待编好轮次后,牛主人即牵牛进场。当两牛相斗时,四周的呐喊声、锣鼓声惊天动地,响成一片。人们用芦笙在斗牛旁边吹奏《斗牛曲》,为场内的牛助威。斗胜的牛趾高气扬,观众为之喝彩,牛主人骄傲地牵牛绕场一周;寨上的人敲锣打鼓,吹奏芦笙,为之祝贺。近代的芦笙节还增加了许多比赛项目,如打篮球、爬山、对歌等。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庆贺丰收的舞台。每一个属于秋天的节日都染上喜庆的色彩,这些色彩拼在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缤纷的民族文化大画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