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爱看书,常对我说:“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意思是我这样的年纪可以读《水浒传》了。于是利用课外零碎时间,我也开始了整本书的阅读。都说好书不厌千回读,时间长了,我发现中国“四大名著”这样的书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读,细细品,深深探究。看完《水浒传》后,心中有很多感慨,品味酸甜苦辣,感受振奋与悲戚、畅快与憋屈、诙谐与慷慨,个中滋味竟让人有不吐不快之感。
《水浒传》基本上是一部写社会现实的小说,是一本对人性、正义、命运深刻思考的书籍,体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水浒传》从写高俅出场开始,就暗含了一个“黑”字,从朝廷到乡村,只有按当时社会的潜规则办事,才能逢凶化吉,否则便是“纵天下之大而无立锥之地”。
《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到宣和二年至四年。那时,宋辽间的和平已逾百年,虽说宋徽宗宠幸蔡京、高俅等奸佞,但国家富足,此时距金兵南侵的宣和七年和靖康之耻的1127年还有些年头。虽有昏君,却无暴君,虽有吏治腐败,奸臣当道,但一百零八下界星宿,又有几人真正称得上是官逼民反的,纵然有,也属凤毛麟角,且因何事逼得好汉尽上梁山?情节跌宕却并不晦涩,人物鲜明却并不脸谱化,使小说有了通俗易懂的性质,文学也平易近人地走向了更广阔的大众,又让大众通过英雄的遭遇看到了社会的更多层面。
其实,好汉们的“逆道”追求的不是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而是自己心中的“义道”,即勇敢地为自己的权益和正义发声。但其中个别好汉的正义行为和替天行道已经被他们所扭曲,渐渐成为了暴力团伙。双重标准是人的本性,而黑社会内部的勾心斗角,无非是人与人的争斗,亦是人性间最贪婪的一面、最血腥的一面。“只见青松枝上忽现一个小红点,再仔细看,原来是一颗血淋淋的心。”说穿了,剥去施耐庵对梁山好汉们的包装,也许这就是一次对人性血淋淋的屠杀,所诠释的不过是一个黑社会组织对社会仅存的善知与正义。文学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社会矛盾的节,真实地揭露了人性,有力地批判了现实。
读经典著作的妙处在于书中关于人物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阅读体验好,阅读的印象就深刻。我很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在他的身上集合了秉性善良、侠义刚正、有勇有谋的品质。可惜好好一个壮志青年,却被一步步击溃希望,后来为恩仇血溅鸳鸯楼,扮演了屠夫,再到后来上梁山,擒方腊,入空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让人唏嘘的同时,也让人对其人肃然起敬。小说刻画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柴进,走上了前太子党的黑社会之路。又如石秀,代表了为摆脱自己宿命,走上黑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还有那“永远的黑帮老大宋江”。纵观《水浒传》,劫富是一定的,济贫则未必。以一种“行天下事,扫天下不平”的口号,为其劫掠行为涂上一层正义的色彩,这与明代李闯王以济贫为目的,将获得的钱粮大部分分给劳动人民的善举,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无畏道义对朝堂的报复,后者是为天下所做的善举。
书中的梁山好汉们敢于抗争,不畏强权,他们的忠诚与勇气、理想和希望在当时黑暗社会重重打压之下,全都沦为了梦幻泡影,客观地揭露了所谓的伦理道德对忠义的含蓄的诋毁和披露。
读《水浒传》不得不说的四大事件是“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曾头市”和“石碣受天文”,基本上概括了梁山从发展、壮大到领导层路线转换以及达到巅峰的整个过程。然而,施耐庵对于全书的描写与贯通却是高妙的。关于宋史上方腊以及宋江梁山的记载,与《水浒传》的描述均有不同,这恰恰配合了《水浒传》的结局。虽然方腊是被枢密史童贯镇压,却以宋江之名来描述这段历史,体现出梁山好汉的伟大与荣耀,也使他们走上了一条招安之路,但最后宋江还是被卸磨杀驴,临死之际,为了自己名声,分毒酒与李逵,双双殒命。好汉们的领袖,终于为了名声不惜遗弃情义。这反而加深了人们对水浒的理解,他们究竟是一群忠义的梁山好汉还是自取其辱的黑社会?不论怎样,最终都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梁山组织在宋江手上达到过辉煌的顶点,也终于在宋江手上画上了句号。
总的来说,《水浒传》整体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性的阴暗,最后梁山也只留下了深深的叹息与遗憾,“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齐聚水泊山上贼,尽显中华英雄泪”。
少年正是读书时,好书相伴人生,阅读伴我成长,翻开经典是敬重知识、追寻真理,合上书本则是反观对照、学会自省。好书如船,让我们趁年少扬帆远航。
——读《水浒传》有感
香格里拉市第一中学九年级196班 杜睿熙 指导教师 陈红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