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展子虔的无皴山水

展子虔《游春图》。

刘光平

现存最早的形式比较成熟的中国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画法上空钩无皴,色彩上金碧青绿,形式上山水独立。

山水风光能够从以叙事为主的绘画惯性里脱颖而出,独立成为完整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伟大分野。在以线条勾勒为主的时代,艺术家很难对复杂的山水进行描摹和刻画,因为它体量太大了,不像人物画、花鸟画那样容易从画幅上得到整体的掌控,只要形体勾勒准确,面貌搭配协调,或者场景相互呼应,花鸟相生相融,就能成为形式完备的作品。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因为山水画庞杂而分量巨大,它给人的发挥空间就很充分,可以在绘画技法上信马由缰地探索,也可以在造型气势上比较灵活地尝试。面对困境,国画大师们终于突破了观念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克服了技法上的难度,放手一搏,打开了中国绘画的新窗口,雄山大水像自由的空气,喷薄而出。

作为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我觉得展子虔的《游春图》与之前的绘画作品相比,区别是很明显的。这幅画描绘的是人们踏青游乐的惬意情景,画面比较开阔,画中的人物、马匹、亭台楼阁清晰可见,细致清晰,充满闲情逸致。而在《游春图》之前,山水不过是人物画的背景或点缀而已,即使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看上去人物和山水的占幅已经是一半一半,但本质上还是以讲故事为意图的人物画,山石树木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融合度不高,存在感也不强。

当我们的视线进入到《游春图》的画面里,传统绘画中的叙事倾向貌似开始了转弯,情绪和意境正在占据主导,山水树木已然是当仁不让的主体,占据了主要的画幅,人的活动虽然不可或缺,但终究是在比例上明显缩小,退缩到了次要的地位,成为山水之间的点睛之笔,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相比之前的绘画,《游春图》对大自然的表现更加细致和完整,山水树木和谐统一起来,变得十分博大而古朴,充满了生机,人的行动也变得更加灵活,形成对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外化体现。

从技法上看,在展子虔的时代,能够充分表现山峰树木纹理和质感的“皴法”还未出现,所以,《游春图》还是基本上延续了线条勾勒,浅色晕染的传统方法,也就是“空钩无皴”的绘画方法。但是,由于表现的是山水、树木,所以,线条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也更加灵活。从用色上看,《游春图》大量使用了具有青绿色彩的矿物质原料,并配以浓墨点染,色彩十分鲜艳。这样的用色方法,就是独树一帜的青绿山水,画家们更愿意称之为金碧山水。

山水画的特立独行,是人类从战胜自然、主宰自然到敬畏自然的思想变化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大气象。高居翰先生说:“第四、五世纪,(中国)山水画开始独立存在……到了第九世纪,艺术家开始把对人的兴趣转移到自然上。这种转移在十一世纪已大功告成,从此以后便不再回转过来。后来证明了,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1-22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956.html 1 展子虔的无皴山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