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卷雪楼游记
荆州城区的中山公园有座卷雪楼,是四百多年前的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起的名。我退休一年之后一直住在城区,多次经过中山公园,我的住址离公园只有七里路,于是我在五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骑电动车专程去瞻仰卷雪楼的风采。
中山公园是许多荆州人经常去锻炼健身和休闲娱乐游玩的地方。它历史悠久,1935年建成,占地面积18公顷,设中山纪念堂、中正亭、春秋阁、孙叔敖墓等十八个景点。公园里面的河塘不仅贯连,树林茂密、古木参天、四季葱郁,而且草坪苍翠、曲径幽幽,还有莺歌燕语、奇花异香。里面的楼台亭阁、星罗棋布,小桥流水、碧波溢彩。来往的游人如织,舞者踏歌,其乐融融。
我从公园东门走进去,放眼望去,显眼的五层楼之高的仿古卷雪楼,呈朱红色,被一片绿树成荫的苍松翠柏所掩映,旁边的江津湖犹如一条银光闪闪的围巾绕着,只露出三层飞檐翘角的轮廊,若隐若现似的。
过了一座石拱桥,下面是水波荡漾的江津湖水,走了一段两旁被奇树绿荫夹裹的小道,卷雪楼愈来愈清晰明亮,还有江津湖的湖水缠缠绵绵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江津湖位于公园北部,湖面宽阔,碧波浩渺,七座石桥风格各异,依桥借景,景色宜人。据说有风音鸟语、江津晚泊、莲蒲风荷、烟波秋月、接龙廊和缚龙廊等景点,楚堤长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如诗如画,如人间仙境。
江津湖的风景,卷雪楼仿古式的建筑风格,成为市民游玩的景点。很远,我听见一个男高音的歌声飘来,音域宽广,清脆,嘹亮,浑厚。走近一看,原来是湖畔这边,面对卷雪楼,有三位伴奏,一位演唱,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沿途来往的男女,多是锻炼后回去的,脸上挂着汗水和微笑。
再过一座石拱桥,便走入卷雪楼北面两侧的副楼旁,里面多是中年以上的人,或倚栏,或歇脚,或走动,或拍照,我边看边拍照,把卷雪楼的不同风姿拍摄下来。
北门前有块硕石,上面刻着《卷雪楼记》。据有关资料记载,卷雪楼最早建于400多年前,位于沙市兴安巷南端的长江边,为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寓居沙市期间临江而建的观景楼。楼名“卷雪”,取意为“层峦耸翠,俯瞰江流,风起涛涌如卷雪也”。兴安巷原名赤帝宫巷,以巷内“赤帝宫”得名,略呈南北走向,北起解放路,南至沿江路,通往荆江大堤,直至长江边。卷雪楼因系当年著名建筑,明清两代均以卷雪楼为兴安巷的代称,至清末已沦毁于长江汛水。
40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沙市仍有一些老人称兴安巷为卷雪楼,足见人们对其怀念。1935年兴建中山公园时,沙市富商邓心田将其私家花园的一座三层木楼捐出,移建于中山公园蜈蚣岭北端,并沿用了卷雪楼的名称。但1940年被侵华日军炸毁。2013年,由社会捐建的卷雪楼复建工程开工,2018年竣工。卷雪楼总高26.19米,建筑结构因势就形依岭而建,主楼坐北朝南,气势恢宏,是中山公园制高点,登楼可将江津湖风景尽收眼底。
来到主楼一层,厅堂内挂着三袁三兄弟的简介,还有漫画图片,还有三袁文学、艺术、思想成就的牌匾。
二楼挂着三袁的孝文警句。三袁能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在政治上获得美誉,与他们家族严明的家规和敦厚的家风密不可分。在卷雪楼里,这些经典的家规得到展示。主楼共分五层,随处可见文化背景墙,文化韵味十足。
三楼的南面,是蜈蚣岭南端,一片开阔的高坡地段,的确似一条蜈蚣形状绵延起伏,门前有块奇形怪状的巨石,呈四方形,上面青藤缠绕。两旁的东西两处阁楼,分别有两个乐团在吹拉弹唱,大家脸上喜气洋洋。
站在这里回看卷雪楼,好像只有三层了,好像是一座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真是佩服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登四、五楼,在五楼的台阶旁,凭栏眺望,可鸟瞰四面八方的景色,蓝天白云下的湖水,泛着银波,还有高楼层叠,还有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还有城市的繁花似锦。
听说入夜时卷雪楼上的彩灯大放异彩,勾勒出高楼靓影的华丽,这个景观以后来慢慢享受。
站在五楼上,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卷雪楼之中。此楼好似一朵水面上的莲花,在中山公园乃至城区中盛开着。
下至三楼,顺着蜈蚣岭陡坡往下走,依依不舍,边走边看卷雪楼,好像这时候三袁在里面吟诗作对,把酒言欢;好像袁宏道向我挥手致意,渐渐地卷雪楼融入绿树植被中。
又到了一层,两边的走廊上有很多老年人,有的照相,有的唱歌,有的拍抖音……,不亦乐乎。
回转时,我碰见同学老潘,他和老婆游了中山公园。
我对他说:“我想把三袁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学主张和他们家规孝文化,还有他们的插花艺术,进行宣传、传承和发扬。”
老潘告诉我:“冬天到了,特别是下雪后,这里最壮观的就是卷雪楼,像它的名字一样,卷起的雪花把亭楼的轮廓勾勒得清晰明亮,如同水墨丹青画,好看极了。”
卷雪楼不寂寞,每天这么多人到这里来,观光、旅游、唱歌、跳舞、锻炼,更多的是瞻仰。
卷雪楼,风风雨雨几百年来,不仅仅是三袁三兄弟的成就,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标志,一种城市的丰碑,一种真理的传承,永远植入后人的心中。
到了东门,我骑着电动车回转,绕江津湖畔,朝西慢慢地走。边骑边回头眺望卷雪楼,它似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高高耸立在烟波浩瀚的江津湖旁。它不仅是中山公园标志性建筑,更是我今后为人为文的精神力量,望着它被闪着波光的湖水簇拥着,永远进入我的内心深处。
李国新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