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党志新
迪庆各地的藏族服饰由于居住地的不同有着明显差异。尼西服饰的形成与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尼西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气候相对温和的干热河谷地带,衣服的质料以上等的棉布、绸缎等为主,用料轻软,选色鲜艳与素雅搭配,线条优美大方,别有一番风味,显示出尼西服饰的独特风采。
尼西男子的服饰与其他涉藏地区男子的服饰大致相同,盛装选料昂贵,做工细腻,色彩艳丽。特别是“楚巴”,使用的面料有布、呢子、绸缎、氆氇、皮革等。“楚巴”的面料一般用呢子或氆氇,袖口、边、摆处均镶皮,藏语称为“桑衫”,镶的边越宽表示越高贵和富有。穿“楚巴”时将衣领顶在头上,把腰部提起,腰间系上红色腰带,前摆平直,后摆折叠成折纹,下摆一般要长过膝盖到小腿处,这与香格里拉市其他地方穿“楚巴”的方式稍有不同,其他地方“楚巴”的下摆一般是在膝盖上下。穿“楚巴”时可以套上两袖,也可以露出一只手臂,或将两袖系勒于腰间。上身着长袖短衫,藏语叫“对塘”,向右开襟,宽腰高领,襟沿绲边,并镶两指宽的金边。长袖衫一般为白色、红色等,外加一件无袖短褂,称之为“崩东”。下身喜配白色裤,布料以“么仁”即蚕丝为贵。腰间系棉、丝织或毛织腰带,腰带两端系有装饰性的细辫,拴结于身后,两端的细辫下垂与“楚巴”边齐或稍长,腰带上系把藏刀。脚穿藏靴,靴帮扎彩色绑带。头戴金边帽或狐皮帽,显得大方、英俊。
尼西男子盛装喜欢佩戴各种饰物。戒指喜欢戴绿松石、红珊瑚、金子等,显得十分华丽庄严,也体现了康巴汉子粗犷的气质。
尼西的藏族服饰,特别是女性的服饰与香格里拉市建塘、小中甸、格咱等乡(镇)的藏族服饰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是款式新颖而又风格独特。尼西女子盛装与金沙江沿线相邻的德钦县夺通村、罗玉村等地的服饰有异曲同工之处,如女人下身都着褶子裙裤,看似身着裙装,但与德钦县奔子栏镇、维西县塔城镇、香格里拉市五境乡的裙子又不相同,极具地域特点。尼西女子下身穿的是似裙子的宽大裙裤,一般称为“腊搭那姆”,正式的称谓是 “婵”,它的面料一般是白色的棉,裤身宽大,从裤腰上连接下垂的四片裙摆,形成覆盖前后胯的白色的布帘,白布帘上缝有二至三台卷形的粗线,中台垂有均匀的三根獐子皮线。前摆左右两边各折成五至七折,似裤子又似裙子,两腰口紧折,用带子系于腰间,看上去飘逸洒脱。
尼西女子的上身着长袖绸短衫,向右开襟,宽腰高领,与男子相似。短衫一般为白色、红色等。外面穿一件黑色、紫色或者红色的“崩东”。脚穿传统的布面云头藏靴,为青绿色的皮靴,脚背开口,靴的两腮和脚跟缝有云纹或树叶斑纹,靴尖向上缝成鹰嘴勾形,靴背开口两边用皮编织成扣子。
尼西女子十分讲究头饰的装扮,按传统的打扮方式,头发一般要梳编成108辫,洗梳编发一次十分费事,必须找村里的几个女人帮忙,被称为“全村人的换工”。头上喜欢用珊瑚、绿松石、玛瑙、天珠、金、银做装饰物。耳环粗大,一般用金或银镶上绿松石,显得光彩夺目。背上披着披肩,披肩有牦牛毛制成且带花纹的,也有面料用锦缎内层为羊羔皮的,做工精细,十分华丽夺目,胸前喜欢佩戴大小不等的成串蜜蜡珠或珊瑚珠,腰带饰银上镶金,身侧挂有小铃铛、银针盒。整个着装阔绰,具有地域风情。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