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北甸人家》

和吉昌 和翠堂

过年那些事

我的童年是从1956年左右开始的。记忆中我经历过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村村办大食堂……和父母一起啃过松树皮做成的“黑面”馒头,喝过能照见影子的包谷面疙瘩掺干板菜煮的稀饭,尝过被饥饿折磨的滋味。但童年留给我更多的还是无忧无虑的快乐,逢年过节时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过年。离过年还有十天半月,我就心神不安起来。白天想,晚上梦,希望春节快快到来,总是急不可待,恨不得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对于我和小伙伴们来说,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年前的那些日子,还不到过年,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砍柴、背柴,杀年猪,煮米酒,磨豆腐,做米花糖,蒸年糕,舂饵块,洗衣服、被子,扫尘,写春联,每家每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这些虽然是大人们的事,但我们总是会兴奋地跟在大人们的屁股后边转,一会儿跑前,一会儿在后,这边看看,那里瞧瞧,赶着凑热闹。杀年猪时我们守在一旁,看大人们如何制伏“猪八戒”。更有趣的是看大人拔猪毛,他们用灶里的热灶灰抹在猪脖子和脊梁部位,把竖立着的猪毛一根根拔下来,然后用细麻线捆好,让孩子们拿去卖给购销店。我们带着拴好的猪毛蹦蹦跳跳地到村购销店,用卖得的钱买糖果、炮仗或作业本。猪腰子、猪尿脬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杀猪那天,烧猪腰子吃也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我们双眼盯着大人们把猪腰子和一块块瘦肉放到炭火堆里烧烤,闻着扑鼻的肉香,一个个馋得嘴角不停地淌口水,直到大人把烤肉送到我们手里才肯离去。尽管年纪小,大事做不来,父母也不让我们成天只顾吃吃喝喝到处玩耍,也安排一些活让我们去做。比如:每天上山捡一背干柴回家,或者去放猪、放牛。

那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相约去捡碎柴,我们唧唧喳喳钻进村背后的松树林里,捡满一篮干枯的碎柴背回家,那些碎柴又细又短,多半用来引火,大人见了高兴,总要夸奖几句,奖励一块刚做好的米花糖。我把糖塞进衣袋里飞快地找到要好的小伙伴共同分享,那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快到过年,再穷的人家,父母即使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买一套新衣服,好让他们在大年初一的时候穿。年前,父母把刚买或新做的衣服拿到面前,让我们先试试看是否合身,这一试就不愿脱下。于是大人们说,新衣裳要到大年初一才可以穿,我们十分不情愿地脱下来。年前,忘不了买一串三十晚上放的炮仗,见了红红的大小不一的炮仗,手心痒痒的,背着大人先偷偷扯下几颗,带到人多处,或乘女孩子过路不注意,点燃炮仗扔过去,把人家吓一大跳。当然我们的恶作剧会招来一顿骂。

大年三十晚上有丰盛的菜肴,由我父亲操刀,妈妈协助,按家乡的传统习俗,除夕之夜要凑足十二道菜,象征一年十二个月,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寓意人的一生有顺利也有曲折,有甜也有苦,有幸福的时候,也会有困难的日子,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是常事。总之,每道菜都有其文化内涵。比如,百合代表家庭和睦,豆腐白菜代表做人要清白,粉丝有长寿之意等。当时年纪小,不懂这些道理,只觉得过年很好玩、很开心,因为过年,我们这些小孩才有机会吃这么多好吃的,也才有新衣裳、新鞋子穿。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2-0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9259.html 1 《北甸人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