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深处,隐藏着一个白雾缭绕、青翠山林环抱的村落——苍台村。作为国家首批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苍台村以其独特的土掌房建筑和浓郁的彝族文化,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
建水县周边有很多不同习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苍台村就是其中之一。苍台村,其彝语名为“菲讷卑”,意为“红岩子山脚”。这个古老的村落依山而建,土掌房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户与户之间紧密相连,犹如一座巨大的古堡,享有哀牢山“小布达拉宫”的美誉。
这里独具特色的一排排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再铺上一层土,经过洒水抿捶,形成宽大的平台房顶。这种建筑不仅具有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的特点,更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我虽然来过云南多次,但对这个尼苏人聚居的彝族村落还一无所知。尽管云南是旅游大省,美景无数,但苍台村仍保持着原始的宁静与古朴。这里没有民宿、农家乐等新型业态的喧嚣,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存和几百年古建筑村落的原始境况。一个没有开发的几百年古建筑村落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始境况,自然激发我探幽览胜的兴趣。
当我带着好奇与疲惫,沿着哀牢山蜿蜒的山路,翻越海拔两千米的群山,去聆听光阴的故事,去寻找一份久违的宁静。我们刚进村口,远远望去,彝族先辈们留下的土掌房映入眼帘。这里有两百多户人家,为对抗寒冷、大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彝人们便营建了隔热性能较好的土掌房。这些土掌房最早的建造于清代,大部分建造于民国时期,被称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苍台村,峰峦叠嶂、草木苍翠、溪水奔流、风光旖旎、景色诱人。这个神秘的村落,随着彝族纳楼土司的兴盛,成了当地通往红河南岸的重要驿站。在这个藏在云端上的秘境,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站在屋顶上,可以看见云海之上、白云之下的绿色梯田和蜿蜒的红河。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上分布,仿佛是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远山、村庄、梯田构成了一幅多彩美丽的山水画,让人仿佛置身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境之中。
苍台村内保存完整的传统土掌房共有216幢,多是独栋的厚土坯墙。这些土掌房有的是平房,有的是二层或三层的建筑。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加上一些木材,看似简易却非常坚固。层层叠叠的土掌房建筑群落别具一格,一家的露台便是另一家的屋顶,家家房顶相连,错落有致。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成为了苍台村独特的风景线。
步入苍台村,就像穿梭在迷宫一样。饱经沧桑的土掌房依偎在巍峨险峻的山峦上,层次丰富地逐级往上。当你以为你在顶楼,其实你是在另一家的一楼。这里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安全体系,在古代匪患横行、部落冲突的年代,它们可以进可攻、退可守,成为村民们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
品鉴山村之美,苍台村的美是多元的,她不仅有土掌房带来的视觉享受,还有彝族人民独有的风土人情。苍台村是彝族村落,其民族民俗特色与彝族文化深有关联。除了独特的建筑和宁静的环境外,苍台村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梯田里种着水稻,人们在水稻田中放养鱼苗,这些鱼苗会在稻田中长成新鲜肥美的稻香鱼。芭蕉、木瓜等热带水果随处可见,百年的高大的核桃树矗立在农家院子里,像彝家儿女纯真质朴的情怀一样亲切而自然。
苍台村是一个让人恍然觉得时光停驻的地方。男耕女织的生活图景带着温情与烟火味,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夕阳西下时,太阳的余晖把一切涂抹成金色,一幅徐徐展开的油画,仿佛在诉说着苍台村的神秘、传奇和多彩。这个藏在云端上的秘境,等待着更多的探寻者前来品味它的古韵与风情。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