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夏圭山水的半边气象

刘光平

南宋山水画极简美学的另一位探索者是夏圭。作为一个画艺精湛的院体画家,夏圭和马远同出一脉,被鉴赏家班宗华誉为“南宋画院中最具大眼光的大师”。马、夏都在李唐画风的精神里寻找新的构图空间,马远把特写景致放在画幅的一角,夏圭将主体山水置于画幅的半边,其画作里一半是坚实的山石树木,一半是空空的迷雾留白,就像大宋的半壁江山,一路败北,寄托于南方空阔的烟雨中。他的作品构图形式,被称作“夏半边”。

夏圭是一个全能的画院大家,既能画米芾一派的点染山水作品,又能创作师法李唐风格的简洁劲拔的山水画。他创作了很多手卷,虽然只呈现了半边景物,却能够在主体山水的连续性上无限延展。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看的“宽银幕”电影,通过对上下画幅的遮蔽来迎合人眼水平视角大于垂直视角的特点,在不增加实际画面的前提下,形成感官世界的大视野。由此,半幅画面无形地幻化为全景山水,残山剩水微妙地演绎为宏大气象,在古老的水墨里,南渡之后的狭窄空间渐渐舒展,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变成了恬淡而又心有不甘的复杂情绪。

夏圭的半边山水还在他娴熟简练的笔墨加持下呈现出精妙浓郁的文化意境。他以李唐的斧劈皴为基础,独创了著名的拖泥带水皴,就是采用秃锋硬毫,侧锋横扫时保持笔肚含水,通过控制笔锋含水量,湿笔速写,使墨色产生干湿交融的独特肌理。鉴赏家王季迁先生十分推崇夏圭的绘画方法,称之为“头等的笔墨”,认为这些独具个性的技巧,正是今天西方学者认定和判断14世纪中国绘画作品的一个标记。

由于斧劈痕迹中增加了湿润度,拖泥带水皴缓解了方硬峻峭的强烈笔意,突出了淋漓湿润的空间效果,更加暗合于偏安江南的南宋生活实景。饱满的水分还容易形成前实后虚的笔触,画面的纵深感无形中得到了呈现,画家在开阔的空间里用简练、刚劲的笔触转折来强调山石树木的生动姿态,再与迷蒙的空白雾气相互融合,可谓删繁就简,得天地之妙气。董其昌说:“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这就是夏圭标新立异的笔墨艺术,他在技巧上做的是减法,表现出来的却是更阔大的空间感。在斧劈痕、半边留白、墨色层次的合理交接中,阔大迷人的江南韵味扑面而来。

《溪山清远图》就是一幅运用拖泥带水皴的典型作品。其边皴边染,层层用墨的笔法,使画面淋漓滋润,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笔中含水、墨中带润的拖泥带水皴特点。在这一点上,夏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王季迁先生说:“即使一张画构图不太好,但如果有像《溪山清远》这么好的笔墨,我也会认定那是夏圭。如果不是夏圭,又会是谁呢?”在画面摆布上,画家将深远与平远的构图形式融为一体,把紧密相连的主体画面最大限度地压到了画幅的最下面,上半部分要么直接留白,要么将景物处理得极其雅淡和飘逸,形成了上虚下实、上松下紧的画面效果,明练硬朗的山坡、巨石、桥梁、楼阁、树木等景致有力地稳住了整个画面,这就是典型的“夏半边”。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1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406.html 1 夏圭山水的半边气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