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尼西乡的春节

党志新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传统节庆是在当地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些传统节庆有的源于生活习俗,有的源于原始信仰及藏传佛教宗教活动。本文主要介绍尼西乡的重要节日——春节。

春节是尼西乡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去,当地藏族的春节以藏历新年为主,近年来,逐渐与汉族的春节同步,但习俗基本保持了藏历新年的特点。

随着春节临近,尼西人忙碌的身影便成为年味渐浓的缩影。尼西人的春节准备工作从腊月就拉开了序幕。当地人商业头脑灵活,前往县城采购年货时总会捎带些创收商品:既有柏香、柏枝、干毛桃等祭祀用品,也有小米辣等特色农产品,还有木器、土陶等生活用品。售出这些土产后,再置办回春节所需的年节食品和日用百货。

腊月二十四,村里有清扫烟尘的习惯。这天,家家户户用毛竹做的扫把打扫房屋,除烟尘,净门庭,表示清除旧年的晦气,祈盼新的一年吉祥平安。腊月二十八,再次打扫住所,特别是客厅、正堂、厨房等,餐具和炊具也擦洗得干干净净。打扫完房屋之后便不再轻易到邻居家串门。大年初一,大约凌晨三点听到第一声鸡鸣时,家里的男主人和女主人就要早早起床,准备去煨桑(一种宗教仪式)、背水。临出门时喝一碗大米稀饭,佐以雪白的奶渣,这一习俗藏语称为“卡给”,蕴含着美好的文化寓意——在藏文化中,纯净的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福运绵长,寄托着人们对平安顺遂的美好祈愿。之后,女主人赶忙到河边去背净水,据说,过年早上的净水最为吉祥。背净水的人们在水边插上松柏枝,撒上五谷,焚香诵词,以求家宅平安。男主人则身着盛装到神山去煨桑,点燃桑堆上的柏枝、桑面,洒上净水,袅袅升腾的桑烟承载着祈愿,随风轻扬。大年初一的早餐主要有鲜奶渣、糌粑、酥油茶、煎饼等,意为来年五谷丰登、诸事吉利。忌将水泼洒入火塘中,如不小心犯忌,则要撒些糌粑面于火塘中,以示回解。

大年初一,家里的男男女女走村串户开始拜年。亲友间拜年时,成年人手持柏枝,进屋后将柏枝插在主人家的中柱上,表示新年的吉祥祝福。另外,拜年时宜携带礼品,以示心意,忌讳空手登门。小孩也随大人参加拜年活动,与其他地方不同,拜年时不用给孩子压岁钱,只需准备些糖果表示心意即可。春节期间,男人出门要测算吉日,确定出门的方向,出门当天要带上少许食物,遇上路人要热情地打招呼,说吉利话,被遇到的人也要礼节性地对所遇之人说祝福语,并邀其去家里喝茶。

春节期间,各个自然村有请客的习俗,轮流做东。年长者坐上座,年幼者坐下座,上菜先敬长者,撤席后收尊位。

尼西乡的春节习俗,如同一幅浓缩藏族文化的画卷,既有宗教仪式的庄严,也有乡土人情的温暖。在时代变迁中,这些传统不仅延续着民族文化的根脉,更成为尼西人身份认同与精神归属的象征,彰显出传统节庆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与价值。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1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407.html 1 尼西乡的春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