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行走在高原 笔墨写担当

——记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帆

在迪庆,有这样一位记者,他长期扎根高原,用笔墨和镜头见证并记录着迪庆的发展,讲述着迪庆的故事——他就是云南日报社迪庆记者站记者张帆。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张帆始终在工作中保持着新闻人的职业底色,发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始终扛牢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一件件民生小事作为一个个着力点,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在他的笔端诞生。

迪庆是云南省唯一涉藏州,张帆敬业奉献,展现了迪庆长治久安和和谐发展的华彩乐章。在迪庆,张帆是新闻“高产”记者,每年刊发稿件150余篇,头版10篇以上,新媒体稿件不少于200篇,他所采写的稿件得到了迪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认可。他的部分稿件获中央和省级表扬,中宣部有关负责人看了《云南日报》后,在迪庆举行的座谈会上作出了“我看了《云南日报》对迪庆的报道,对迪庆发展充满信心”的评价。每年,中共迪庆州委宣传部都会代表州委、州政府给云南日报社写感谢信,信中提到:“张帆深入迪庆基层一线,克服高反、寒冷等困难,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等主题采写了大量实效性强、感染力大、影响广的新闻报道”“张帆一如既往,顶星辰、踏泥坑、冒风雪,聚焦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等,采写了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报道,讲好了迪庆故事,传播了迪庆好声音”……张帆总是把迪庆新闻工作放到全省、全国工作大局中来研究思考、谋划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动融入新闻工作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张帆凭借着对工作的负责与热情,多次获得迪庆州“最美新闻工作者”,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荣誉背后,是张帆辛勤劳动、诚实工作的写照。

高原大地,民族团结一家亲,“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正在迪庆成为现实。为采写反映迪庆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和精神风貌,沿着金沙江采访途中,只听见“砰”的一声,山上的落石砸中张帆驾驶的采访车辆,车辆的挡风玻璃随即砸出了一个“蜘蛛网”,尽管他腿软心慌,但是他很快平复了心情继续前行。到达采访点,群众盯着车辆说:“张记者,你怕是不要命了,工作重要,生命更重要,你就不能等几天再来吗?”“我可以等,脱贫攻坚不能等。只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有力激发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张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工作之余,他努力学习图片、视频拍摄和后期技术,朝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方向,从“指尖”到“心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迪庆。他合作拍摄采写的《香格里拉:放牛娃成致富带头人》,经转发后已突破5000万次播放量。《加满油 把稳舵 鼓足劲》《奏响世界的“香格里拉”新乐章》《迪庆: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10多篇主题宣传报道,突出现场感,彰显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长期的高原生活,让张帆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2022年医生劝告张帆:“你最好向单位反映一下,从目前情况看,不适宜再去高原。”但彼时西藏、四川相继发生疫情,大量游客经214国道从迪庆返程,出现逾万游客滞留。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张帆参加过多个重特大突发事件采访,“只要新闻需要我,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要上。”这既是请战书,更是誓言。

张帆顾不得医生的劝告,义无反顾地走进隔离区,穿上防护服,开始采访、写稿。他用生动的细节打动人,用朴实的语言拉近距离,着力展现云南省在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中的担当精神和大局意识,《温暖八方来客 守护生命健康》一文在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在国内有效传播,让国内外受众深刻感受到:“来到云南、来到香格里拉,就像回到了家。”后续,针对境外舆论对迪庆狭隘报道,他及时跟进,采写的《迪庆:抗疫不忘守护百姓“菜篮子”》,有效回应了境外舆情。

张帆始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挖掘有价值的新闻故事。“我想,以后我会继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张帆说。

(记者 陈义)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5-08 ——记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帆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1122.html 1 行走在高原 笔墨写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