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策划,带领你走进一部活着的地球史诗,一段人与自然对话的壮丽篇章。准备好,开启世界遗产VR探索之旅吧!
这是大自然的惊世手笔:三条奔腾数千里的大江在横断山脉的巨掌纹路间并行170公里,最窄处仅相隔18.6公里却永不相汇。
这里有着最伟大的相聚。
从海拔几百米的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毗邻相连,国内五分之一的高等植物种类和四分之一的动物种类在此共生,是全世界生态系统类型最多样的区域。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16个世居民族和谐交融,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这里有着最伟大的告别。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一路狂泻,滋养六国,最终在相隔约3000公里的海洋各自入海。千万年来,“三江并流”记录着地质演化奇观,也承载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云南实践。
江河孕育润泽勃勃万物诗
高山杜鹃绽放在3900米海拔处,己妮河从雪山深处淌出,云南海拔最高的科研观测站——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曲宗贡生态定位监测站与它们相伴。“日日巡山,对这样的美景已经‘免疫’了。倒是山坡附近的野生白马鸡又多了几只,更让人高兴。”监测站负责人、林业工程师江次农布扎根白马雪山工作已27年,守着雪山也守着生态保护的初心。
江次农布欣喜于每一次动物数量的增长:一度濒临绝种的白马鸡在2012年通过人工孵育后又恢复了种群;观测站区域内高山岩羊从4个种群74只增长到现在的8个种群千余只;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滇金丝猴的乐园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放眼“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横跨的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大理五地,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动植物名录不断刷新已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通过全面加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推动关键生态系统修复,“三江并流”地区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沿巡山路线前行,一一收回沿路安置的红外相机,返回监测站整理图像,藏族小伙斯那劳丁总是在此刻期待着红外相机能拍下令人惊喜的画面。他说:“上回我们就拍到了金钱豹活动的影像,大家都非常激动,这也反映出白马雪山生态保护的成效。”
2019年,由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联合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云南省气象台,在保护区内持续开展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涵盖植物、动物、土壤、地表水、空气、雪线、林线、水源涵养、景观格局以及森林碳汇等,曾入选生态环境部15个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之一。
依托曲宗贡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此还设立了白马雪山高山冰缘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全国罕有的“低纬度、高海拔”高山冰缘生态系统科研平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在丽江设立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云南首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点,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创新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从一株杜鹃了解“三江并流”,从一只白马鸡读懂“三江并流”,这些观测站点,既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也是连接公众、社区与自然的桥梁,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中科学探索与人文价值的融合。让“三江并流”的壮丽不仅仅是景观,更成为一种活态的、被理解和共同守护的文化与责任。
万木同根共谱和合共生歌
从德维公路转进一处岔口,驱车深入,高山巍峨之貌渐渐远去,沿巴珠河逆流而上,参天羽盖葳蕤,寒溪蜿蜒湛湛,飞溅的水花与树叶缝隙间散落的阳光碰撞,生出了彩虹。
“祖祖辈辈都在巴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朋友。”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女子巡山队队长那珠卓玛倚在家门前,远眺群山。
“无事便会上山,有事更要上山。”雨季来临,队员们雨衣裹身,竹篓挎在双肩踏上巡山路,湿滑的山路经常让队员们一身泥泞。女子巡山队不仅要制止乱砍滥伐、盗窃动植物资源的不法行为,还要及时清理河道和山林的垃圾。偶遇放牧的村民也会嘱咐几句:“要科学放牧,把草甸留给子孙后代,有可疑的人及时上报。”以山为家,以山为伴,以山为尊,是诸多如那珠卓玛一样藏族群众的世代传承。“人们只有尊山,才能得到自然的保护,才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新时代下,一代代巴珠人传承民族文化,并将对于山的崇敬延伸至对生灵草木的爱护,巴珠村的森林覆盖率从1995年的92%提高到了现在的98.2%,成为迪庆州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建制村。“三江”之畔,民族共居、文化富集,在这里生活的16个世居民族对自然的崇敬格外统一。作为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有着许多禁止砍伐、折枝“神树”的乡规民约和禁忌;金沙江畔生活的纳西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兄弟”,要保持水源、河流的清洁和爱护山林。如今的“三江并流”,已探索出一系列社区共建共管共享的好经验:普达措景区实施社区旅游反哺政策,综合利用社区入股、安置就业和教育资助等措施手段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牧民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丽江拉市海湿地冬季“观鸟经济”持续升温,生态流量拉动当地800多户农户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怒江认真落实林长制,组建了86支6886人的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专业队,带动越来越多本地居民成为护林员,让“保护家园”成为行动自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雄伟神奇的自然景观、参差多态的生物群落与世居民族和谐共处,互依共荣。
天地广阔书写和美永续章
近日,一个难题摆在了维西县面前:现有的一个电厂技改项目规划的取水管道拟过境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
“保护区的红线碰不得,当前发展的阵痛是暂时的。”在看过项目规划图纸后,维西县放弃了该项目上千万的投资,选择以阵痛换久安,以生态之优厚积发展之势。
多年来,“三江并流”区域各州市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生态的“含绿量”持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愈发充足。
有太多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在“三江四山”间诠释——
“已经‘开伞’的松茸和童茸采不得,菌潭要盖好来年才出菌”等准则已经成为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吉迪村村民的共识。这个曾以伐木为生的村庄,如今以87%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年产值近3900万元的松茸产业。
在极地探游(玉龙雪山)航空户外运动公园里,游客坐上双人滑翔伞,以独特视角俯瞰蜿蜒奔流的金沙江,远眺玉龙雪山的壮美轮廓。
“鸟来了,大家安静!”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密波四示意大家关注不远处的7号鸟塘。从“打鸟人”到“鸟导”,从年收入不足千元到日收入破千,密波四深刻感受到了生态的价值。
当“绿水青山”有了“身价”,守着好山好水却没有发展前路的困境得以摆脱,“保护”与“发展”的课题得以破题。
在环洱海骑行串联起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白族文化、古城风情和周边的乡村风光;徒步森林中,在夜晚的高黎贡山脊顶感受银河触手可及,开启一场与宇宙对话的心灵之旅……依托“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立体生态系统,“三江”横跨的5个州市,正催生出康养经济、徒步游、自驾游、研学游等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913年,一队人马站在一个山嘴处,望着山谷下的阿墩子(今德钦县城),领头的是英国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金敦·沃德。他成为最早记录“三江并流”地理奇观的人,并将“我深信这是亚洲最迷人的地区之一”的语句,写进经典之作《神秘的滇藏河流》。
彼时难以通达之地,如今衍生万物,丰饶多姿;生机勃发,永续发展。 (来源:云南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