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跃忠
七月的风轻轻吹来,每当这个时节,记忆的长河便会泛着金光,让我想起南湖红船上那盏不熄的明灯,想起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浇灌的信仰之花。
走在城市的街头,到处飘扬的红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社区广场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戴着老花镜,用布满皱纹的手编织着红色的中国结,那些跳跃的丝线在他们手中化作对党的深情祝福;学校里,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在国旗下齐声朗诵着红色经典,稚嫩的童声中饱含着对先辈的敬仰;街道拐角处的宣传栏里,一幅幅记录党的光辉历程的图片,引得行人驻足观看……这些平凡又动人的场景,如同点点星火,将七月的天空照亮。
回望历史,1921年的7月,一群青年在南湖的一艘船上,怀着救国救民的壮志,点燃了革命的火种。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新青年》杂志上“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呐喊,五四运动中青年学子振臂高呼的身影,都在昭示着中国人民对光明的渴望。而就在这艘小小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如同破晓时分的启明星,为中国人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船外,烟雨朦胧的南湖见证着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船内,热烈的讨论声与南湖的水波声交织,激荡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
我曾去过嘉兴南湖,站在那艘复原的红船前,仿佛穿越了时空。木质的船身、褪色的篷布,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诞生了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政党。船舱内摆放着简单的桌椅,桌上的煤油灯仿佛还在亮着,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代表们热烈讨论的场景。代表们低声讨论着如何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同胞,窗外偶尔传来的船桨划水声,也未能打断他们。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
七月的阳光洒在井冈山的翠竹上,泛起层层金色的光芒。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漫山遍野的翠竹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黄洋界哨口的炮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八角楼的灯光仿佛还在眼前闪烁。朱德的扁担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里,那磨得发亮的木质纹理,诉说着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往返百里挑粮的故事。红军医院旧址里,锈迹斑斑的医疗器械,见证着医护人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用草药挽救战士生命的壮举。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着理想信念。
在七月的清晨,我走进了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踏入展馆,一幅巨大的浮雕映入眼帘,上面刻画着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场景:南昌起义时战士们高举的战旗,长征路上红军战士背着受伤战友前行的身影,渡江战役中战士们奋勇划船的英姿……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段生动的影像,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到长征路上的足迹,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解放战争的硝烟,从新中国成立的庄严宣告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每一个历史瞬间都凝聚着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力量。
最让我难忘的是展柜里那面布满弹孔的党旗。它曾在战场上高高飘扬,见证了无数战士为了理想信念浴血奋战。党旗上的每一个弹孔,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处血迹,都是一份坚定的信仰。旁边的展牌记载着,这面党旗来自淮海战役的一个连队,全连战士在党旗的指引下,打退敌人七次进攻,最后仅存三人。抚摸着玻璃展柜,我仿佛触摸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
七月的乡村,同样洋溢着红色的气息。乡村的墙壁上,一幅幅手绘的红色壁画鲜艳夺目,描绘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曾经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二层小楼,泥泞的小路修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脱贫攻坚成果在七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如今的七月,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城市建设现场,党员干部们带头奋战在一线,安全帽下的脸庞被烈日晒得黝黑,汗水浸透了衣衫,却依然坚守岗位,为城市的发展挥洒汗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驻村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夜晚在灯光下研究产业发展方案,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在救灾现场,共产党员们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些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着初心使命,让七月的星火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