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富裕
在我家,有这样一件“传家宝”——一件打满补丁、颜色褪尽的旧棉衣。它不是将帅的戎装,也不是战场的缴获,它属于我的太爷爷,一位冀中平原上最普通的农民。
这件棉衣的故事,是太奶奶一遍遍讲给我听的。1942年,华北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的“五一大扫荡”时期。日寇的铁蹄疯狂践踏着村庄,妄图扑灭平原上的抗日烽火。一个寒风凛冽的深夜,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熟睡的一家人。门外是两名浑身是血、极度虚弱的八路军战士,他们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急需隐蔽。太爷爷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他们藏进了后院堆放柴草的破窑洞里。
然而,严冬的寒冷是致命的威胁。战士们衣衫单薄,伤口在低温下极易恶化。看着他们瑟瑟发抖、嘴唇青紫的样子,太爷爷默默地脱下了自己身上唯一一件厚实的棉衣——就是现在这件。他不由分说地裹在了一位伤势更重的战士身上。战士挣扎着拒绝:“老哥,不行!这大冷天的,你穿什么?”太爷爷按住他的手,声音低沉却斩钉截铁:“你们是为我们老百姓流血拼命的人!穿上!冻坏了我一个庄稼汉不打紧,你们养好伤,多杀几个鬼子,就是给我们报仇,给我们活路!”
那一夜,太爷爷只穿着单薄的夹袄,蜷缩在冰冷的灶膛边,靠余温勉强取暖,耳朵却时刻警惕着外面的动静。棉衣的温暖,不仅驱散了战士身体的严寒,更是一股滚烫的热流,注入了他几乎绝望的心田。这件裹着浓浓乡情和同仇敌忾之心的棉衣,支撑着他们熬过了最危险的几天,最终在乡亲们的接力掩护下,安全转移归队。
多年后,那位被救的战士辗转寻来,想要归还这件救命的棉衣。太爷爷只说:“留着它,让孩子们看看,咱老百姓和队伍,就是一家人!是啥也分不开的一家人!”从此,这件棉衣就成了我们家的“圣物”。
它不只是一件御寒的衣物,它是烽火记忆最朴实的载体。 上面斑驳的补丁,是生活困苦的印记,也是太奶奶在油灯下一针一线修补的深情;那洗得发白的靛蓝色,浸染着冀中平原的风霜尘土,也浸染着普通百姓对子弟兵最朴素、最深厚的爱。它无声地诉说着:民族的脊梁,何止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士?更是千千万万像太爷爷这样,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最微薄的力量、最无私的奉献,默默支撑起抗战最坚实后方的普通民众!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牺牲与托付,筑成了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八十年后的今天,轻轻抚摸着这件已变得格外脆弱的棉衣,指尖传来的仿佛不再是布料的触感,而是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滚烫。它提醒我们,和平的蓝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默默无闻的“脊梁”用肩膀扛起来的。铭记历史,不仅是记住那些宏大的战役和光辉的名字,更要记住这棉衣里蕴含的民心所向、血肉相连。这份来自人民的力量,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密码。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需要我们传承这份“棉衣精神”——那份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分彼此、守望相助、舍己为人的大义担当。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面对复杂的挑战,我们更需凝聚起万众一心的伟力。这力量,源于对历史的深刻体认,源于对先烈和先辈的崇高敬意,更源于将这份“烽火记忆”中淬炼出的民族脊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化作立足本职、建设国家、捍卫和平的实际行动。
一件旧棉衣,一段烽火情,一脉民族魂。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如一座无声的丰碑,昭示着:人民,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永远是民族最坚实的脊梁。 守护这份记忆,传承这份精神,我们就能在未来的任何风浪中,挺直腰杆,无畏前行!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