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董其昌的南北分宗

刘光平

董其昌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另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一部分资料显示董其昌的为人瑕疵颇多,甚至有人称其为恶霸。然而,他在文化上的能力和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他和赵孟頫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两个巨大身影。同样身处末世,同样是做官,一个背负着“贰臣”的心理包袱,一个因人格问题被后人指指点点,但是,他们的才气,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艺术感悟却是不可否定的。没有人能够撼动他们树立起来的地位,因为他们的艺术贡献,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有评论说,元代赵孟頫继承了自苏轼以来的文人画实践和理论的成就,建立了文人画法式的框架。而元四家则将文人画推向了画坛的主体地位。之后的吴门画派提倡以书入画和追求绘画中的书卷气,使文人画再度崛起。而董其昌则开始着手从文人画法式内部进行调整,使文人画笔墨的目的更加纯粹,更加明确,推动文人画走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除了书法和绘画作品,董其昌最大的成果来自他对中国绘画“南北分宗”的理论总结。他认为,从唐代开始,中国画已经有了南、北两种艺术实践和思想探索,北宗以着色山水为主,南宗以渲染淡墨为要。在具体的理论中,所谓南、北,并不是以画家实际栖身的具体地域为划分依据,而是以其身份和作品的风格、技法来划分的。

实际上,他“崇南抑北”的主观性十分明显,他把大多数以着色山水为主的皇家宗室和宫廷画家都归入了北宗,并认为其成就不足,不代表主流方向。这一理论为中国绘画研究和理论探讨厘清了一种方法路径,使中国绘画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然而,这种分宗方法也带来了一些认知上的分歧,特别是“崇南抑北”的主观思想,使后世的绘画更加朝向纯写意的文人化方向发展。

董其昌的山水册页《秋兴八景图》被认为是模仿前人笔法,进行笔墨试验的代表作品。据说这是他泛舟吴门、京口等地途中所见的景致,而在实际的画面呈现上,又并非实景再现,而是各种笔墨的充分应用和发展。这个图册注明了是仿赵孟頫的笔意,而实际上,个别作品也有倪瓒的影子。

高居翰先生认为在这一类画作里,董其昌对倪瓒的模仿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非常干净,非常彻底地把人的活动排挤到了画面之外。其次就是保留倪瓒两段式的基本构图形式,却使用非常不同的绘画技法。这与明代的沈周临仿倪瓒笔墨的情况截然相反,沈周是保留倪瓒的大部分笔墨技法,而在构图上进行改变。

总之,这八幅画实际上是前人笔墨、构图、审美等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并非具有明显辨识度的风景写生。它同时体现了董其昌提出的“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路径,乃为士气”的理论,也就是强调把书法的用笔充分地注入到绘画当中,把笔墨作为文人画的内在要求,笔墨不仅是为了造型,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气韵,并将其上升为充满哲学韵味的审美情趣。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7-1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2508.html 1 董其昌的南北分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