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味到盐家小乌眼

几场春雨悄无声息地染绿了滩涂上的盐蒿草,盐池的水面澄澈如镜,悠悠倒映着天边云影。此时的海产市场骤然热闹起来,各类海货堆积如山,琳琅满目,尽显大海的慷慨馈赠。然而,在这珠光宝气的海珍之中却藏着一种朴素低调的精灵——它们蜷缩时不过指头大小,褐色的躯体上点缀着细小的雀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在日光下幽幽泛绿的眼睛,仿佛蕴含着千年沧海的所有秘密。盐乡人亲切地唤它“小乌眼”,也有人叫它墨鱼豆、乌眼蛋子,每个名字都浸透了浓浓的乡音与温情。

立春过后,春潮暗涌,小乌眼便如同赴约的老友,成群结队地洄游至近海。这是盐乡人一年一度的殷切期盼。捕捞期仅有短短一个多月,盐民们在近海打下木桩,挂上渔网,静静等待鱼虾自投罗网。当渔网缓缓升起,鱼虾在网中跳跃挣扎,那点点灵动的小乌眼便裹挟其中。曾几何时,小乌眼只是混杂在大网货之外的杂鱼,要么被随意抛弃,要么被晒成鱼肥,无人懂得珍惜它那豆粒般身躯里深藏的鲜美。但盐乡的智者们早就知晓它的绝妙滋味:“春吃小乌眼,胜过大肉餐。”每年春二月,总有人早早来到喧闹的鱼市,在摊位间仔细寻觅,只为带一份小乌眼回家。厨房里,铁锅被烧得通红,头刀韭菜那清新辛辣的气息与小乌眼在锅中交融翻腾,瞬间鲜香四溢,满室生春。一口下去,海的鲜冽与土地的芬芳在舌尖上绽放,那滋味刻骨铭心,至今想来,齿颊间仍回荡着惊涛拍岸般的鲜美。

如今的小乌眼早已身价倍增,成了鱼贩盆中精心呵护的宝贝。购买的人唯恐错过这短暂的时令美味,不再细细挑选,用漏勺一舀便是。然而,这海中精灵生性娇贵,保鲜期不过两三日,冷藏会让它失去本味,冰冻更会使肉质松散。唯有现买现烹才能不辜负这春天大海给予的短暂恩典。

小乌眼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但最经典的当数小乌眼炒韭菜。头刀韭菜辛辣鲜嫩,与小乌眼一同投入滚烫的铁锅中,加入精盐、红辣椒,猛火快炒两三个来回,便迅速出锅。韭菜的浓烈与小乌眼的脆嫩鲜香完美融合,让人尝过便难以忘怀。小乌眼粉皮汤则别有一番风味。先将小乌眼用葱姜油盐炸出香气,等汤水煮沸后放入煮软的粉皮,再次沸腾时投入小乌眼。冷热相遇,汤水瞬间翻滚如汹涌的海浪,即刻关火,盛入白瓷海碗。粉皮滑溜,小乌眼弹牙,鲜汤入口,仿佛置身于波涛之上,所有的人间烦忧都随之消散。至于小乌眼炒鸡蛋,更是流传已久的美味。将小乌眼与蛋液、葱姜辣椒混合均匀,热油爆炒,待蛋液刚刚凝固,便迅速起锅。入口瞬间,小乌眼饱满的鲜汁在鸡蛋的包裹下迸发而出,口感细腻香滑,一个“爆”字既道出了烹饪时火候的迅疾,也锁住了大海最原始的鲜味。

民谚有云:“黄鲈鱼、香椿头、乌眼蛋子、头刀韭。”小乌眼肉嘟嘟的,脆嫩无筋,只有纯粹的鲜美。对盐乡的食客们来说,春天尝过小乌眼,才算真正满足,逢人便忍不住称赞:“大海头道鲜,小乌眼最靠前。”这小小的精灵,其滋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味觉享受,成了盐乡人舌尖上的故土密码——它凝聚着大海与盐田共同孕育的魂魄,在岁月的长河里闪烁着永恒的微光。

海州湾渔场,这片由黄河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养分,奔涌而成的淤泥海床,营养极为丰沛,是无数海洋生灵的温柔摇篮。小乌眼便是这片海域在春寒料峭之际,献给盐乡最珍贵的礼物。

“小乌眼”虽属于乌贼家族,却是其中最为玲珑娇小的一种。立春之后,它们追随着春潮,匆匆洄游至故乡近海,完成产卵的神圣使命后,便悄然隐没于深蓝,仿佛从未出现过。其捕捞期极为短暂,不过月余,因此被盐民敬畏地称作“神苗”。那些肉眼几乎难以分辨的细小卵胞在浩瀚的海洋中默默汲取天地精华与海之养分,历经一整年的顽强生长,最终孕育出通体晶莹、黑白分明的小生命。它们用整个生命酝酿出一季的鲜味,这份珍贵不言而喻。

随着年节的结束与漫长寒冬的消逝,小乌眼似乎能感应到岸上人们的期待。它们如期而至,不畏春寒,涌向江苏盐场近海,为嗜鲜的人们带来一年初始的味蕾盛宴。

当灶火再次燃起,小乌眼在锅中欢快地跃动,油花爆响的刹那,鲜味瞬间撞开所有感官的大门。这滋味如汹涌的海潮般席卷而来,鲜得浓烈,却又温润入心。灶间氤氲的香气里,盐工们默默咀嚼,仿佛咽下了整个澎湃而深沉的大海。

卢同根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7-1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2611.html 1 味到盐家小乌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