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平
由于痴迷于“搜尽奇峰打草稿”,苦瓜和尚石涛被画界普遍认为是清代“四僧”中视野最宽广,技巧最高妙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是多样的,作品表现力也非常强烈,每次欣赏他的作品都有一种穿越感。他不像清“四王”和宋代山水画家那样把笔墨法度运用得那么准确、那么完备,而是强调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寻找支点。
事实正是这样,他不仅极具探索性,而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建树。他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了大量的绘画观点,他还大胆地对董其昌的南北宗之说提出了质问:“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这就是他独创性的直接体现,“我自用我法”就是融汇了百家之长、南北宗之长,又或者是抛弃了南宗北宗的束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既能画飞沙走石、线条晃动的奇幻山水,也能作皴法严谨、点苔繁密的精致山水。这些风格可以用他的几个作品来说明。
在一幅山水册页中,他非常固执地淡化了皴法的使用,直接用自由灵动的线条来勾勒山石,其线条翻转扭曲,随意而动,充满无规律的变化,就好像他不是在刻意画一种具体的山石,而是在书写一幅奔放的书法作品一样。但是当这些线条停歇下来以后,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充满活力的山体。然后他用颜色和水墨混合进行点染,原本躁动的线条就与墨色融为一体,山体出现了质感,一切就稳定下来。
最具表现力的是在悬崖缝隙小屋中独坐着的人物,定格在重重叠叠的线条里,成为一个中心视点,成为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在巨大的山体面前,房屋和人物是那么的微小,却在纷繁中找到了安静的状态,真的就像是一只看透一切的眼睛,向内向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通道,一种超然于世、深邃无比的通道,把客观自然和内心世界巧妙地贯通。
与之不同的是另一幅《庐山观瀑图》。这幅作品从山体布局上看,简直就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霸气而武断,但在笔法上又变得柔软下来,不像范宽那样密不透风,让人孤独而绝望。或者这更像从郭熙的感觉里走出来的一个作品,摆脱了高远的视角习惯,放松了视觉上的紧张度,像是南方的流水和雾气涌入了北方奇峭的山水之中,一来一去之间,达成了美学高度上的一致。
而最具有石涛繁密画风特征的作品是《淮扬洁秋图》。这是一幅描绘干净、逸朗的江南秋景的山水画,在技法上,大量运用了其最擅长的拖泥带水皴,墨色上浓淡、干湿并用,使江南山水湿润、明丽的质感跃然纸上。芦苇和房屋则分别用粗细变化的线条来勾勒,尤其是芦苇和柳树的枝条用尖笔收尾,微风吹拂的形态非常生动。土石的细节部分则用非常自然的浓墨进行苔点,使画面显得深邃悠然,同时又有一种苍茫豪迈的感觉。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