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程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2024年6月15日,托巴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座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的电站,每年平均输送清洁能源62.3亿千瓦时。从此,澜沧江大峡谷焕发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象。2024年6月16日,在深圳工作的朋友李新明得知这一消息,给我来了一个电话:“我打算2025年春节回家省亲,请你陪我去澜沧江边看看!”
猴子岩无疑是观澜沧江高峡出平湖胜景的优选。大年初二,我们如约来到了猴子岩。澜沧江江面比过去宽了近两倍,蓝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舒展着不同的姿态,蓝莹莹的江水波澜不惊,静如处子,颠覆了人们对澜沧江“汹涌澎湃、惊涛骇浪”的记忆。从南向北流淌的永春河在猴子岩拐了一个弯,欢笑着跳入澜沧江,跟随澜沧江由北向南流,犹如走上了“回头路”。
见到走“回头路”的永春河,李新明思绪万千:“维西有句古话:‘四山不出头,河水倒着流。’这句话说的是维西人胆小怕事,不敢外出闯世界。抚今追昔,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昔日,不是维西人不想去闯世界,而是高山峡谷羁绊了维西人闯世界的步履。如今,‘看山愁、看水难’已成为尘封的记忆,维西人以宽广的胸怀‘走出去、请进来’,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
说到这里,李新明从手机里翻出一张古老的黑白照片对我说:“这张照片是美国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留下的,很珍贵。1923年,洛克经过鲁甸翻越犁地坪垭口到维西县城,再逆澜沧江而上进入德钦县,途经猴子岩时,他拍下了‘雄关险道猴子岩’。看了这张照片,我们就知道当年维西人出行之艰辛了。”
洛克留下的猴子岩瞬间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100多年前“溪向澜沧合,千山一经穷”的茶马古道天险——猴子岩。当我们难以从支离破碎的记忆中还原猴子岩时,一辆小汽车停在我们身旁,一个声音旋即传入我的耳畔:“老杨,你好!”我循声望去,只见老余正满脸堆笑地向我们打招呼。老余的老家在白济汛。退休前,他在文化馆工作,长期从事维西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寒暄几句后,老余邀我们坐在猴子岩古道遗址的石坎上,慢条斯理地说:“100多年来,猴子岩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三件大事尤为重要。”“哪三件大事?”李新明好奇地问。
灿烂的阳光照在猴子岩上,微风轻抚我们的脸庞,老余将发生在猴子岩的“三件大事”娓娓道来:
第一件是谢圣纶凿壁修古道。大概在清朝乾隆十八年,维西通判谢圣纶筹集资金凿壁修通合江崖并作《合江崖题壁》镌刻在石崖上。如今,谢圣纶的石刻碑文已经消失在历史烟云中,但维西县史料记载着《合江崖题壁》,大概意思是:从维西城往北50里有一险要关隘,叫猴子岩,岩下即永春河,永春河在这里注入澜沧江。两岸石壁千寻,无径可通。在修通合江崖之前,维西每年派老百姓在悬崖脚下的永春河旁堆放大石,形成便道,供马帮和行人通行。但是,一旦永春河涨水,便道就被洪水冲没,马帮和行人就不能通行了。如此修了又冲毁,冲毁又修,循环往复。谢圣纶到任后,筹措资金,组织人力凿壁修成了宽六尺、长十余丈的合江崖(猴子岩)驿道。据历史资料记载,洛克拍摄猴子岩照片的这一时期,维西吸引了丽江、鹤庆、大理、喜洲和四川、江西等地客商前来开设商号,马帮随之壮大,骡马在20匹以上的就有30多家,叶枝王氏土司做起了跨国贸易。
第二件事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猴子岩留影。你(李新明)保存的这张照片确实很珍贵。这张照片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1923年,受《国家地理》杂志的派遣,约瑟夫·洛克沿着茶马古道途经维西,被这里的民族文化、秀美山川、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深深吸引。他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拍摄了很多照片,并将其发表在《国家地理》上。这些照片展现了雄奇的冰峰、壮丽的大峡谷、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为人们呈现了维西历史文化的生动画面与独特魅力。老照片猴子岩就是洛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来之不易,受条件限制,洛克经常在荒郊野外冲洗底片。他把黑色的帐篷拴在森林中的树枝上,用毛巾滤水,用柴火为显影液加温,一名助手扇动纸板,驱赶可能飞到感光乳剂上的苍蝇。
第三件事是维西援藏。我的爷爷年轻时是马锅头,曾经加入支援解放西藏的队伍。到现在,我家还保留着爷爷生前留下关于支援西藏的记录。1950年至1951年,解放军14军由南线进藏,途经维西县。维西县积极响应云南省委号召,全力支援解放军进藏,全县派出3000余干部群众参与支前工作,并在德钦县等地设置粮秣站,为昌都战役胜利和后续进藏行动提供粮食、马料、马掌、铁钉等补给。仅在1950年7月至10月期间,维西县就筹集军粮9万多公斤。
老余的话音刚落,我便接着说:“这些援藏物资从维西运到德钦再运到昌都,猴子岩是必经之地。从洛克留下的这张照片看,当时靠人背马驮运输这么多物资何其艰难!”
老余接着说:“从维西逆澜沧江而上进入西藏的这条茶马古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维西民间故事集成》收集、整理工作。这部作品体现了一个主题:古道上的各民族同根同脉,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
晚霞映红了天际,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游弋着几只打捞漂浮物的小船。我们站在山坡上,看到一辆辆重型卡车从跨江大桥上呼啸着向北奔去,一辆辆旅游大巴车沿着维通公路奔驰而来,深切感受到茶马古道的沧桑巨变。李新明有感而发,随口吟诗道:“青山着意飞彩虹,沟通‘三江’气象新。古道欢歌弦子舞,万众一心向北京。”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