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强 胡耀辉 马玉龙
(上接7月18日第四版)
纸是人们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历史中一个民族智慧与创造精神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造纸技术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兴盛于宋朝,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与创造精神。维西傈僳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是中华民族古代造纸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手工造纸历史
在被誉为傈僳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的说唱叙事长诗《祭天古歌》二十四部中的第八部《拓额以倮》即《造纸用纸》,以叙事手法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傈僳族造纸材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等。溯源该部长诗,至晚在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已经成形并流传,也可证明傈僳族至晚在元、明时期就已掌握了造纸技术。后因各种战乱、民族迁徙等诸多原因,造纸技术在维西傈僳族中一度失传,仅以民间口头传说与史诗方式流传至今。
二、手工造纸的用途
从《祭天古歌》描述中得知,古代傈僳族先民制造出来的纸张首先用于民间祭祀活动。之后,随着傈僳族文字的诞生,扩大了传统手工纸的运用范围,但是这一技艺只在极少数人中传承,傈僳族文字推广使用面窄,加之社会不断变革发展等因素,维西傈僳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失传在所难免。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维西县民族文化研究所、维西县傈僳族发展研究会等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对《祭天古歌》叙述的造纸用纸材料与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以原始的手工技术制作出了实物成品,并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8个制作传承点,使一度失传的傈僳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在维西重新展现并得以传承发展。
手工造纸
三、手工造纸材料与制作工艺
维西傈僳族传统纸用当地自然生长的原材料纯手工土法制造而成。
(一)造纸材料
维西傈僳族手工制作传统纸的原材料分为制作原纸材料和染色原材料两类。
制作原纸的原材料由构树、马桑树和大叶子树3种树皮组成,比例为构树皮占80%,马桑树和大叶子树皮各占10%。构树生长于维西县海拔2100米以下的江边河谷地带,易采集、易繁殖,并可重复生长利用,资源丰富,皮层韧性比一般树皮强,纤维丰富,造出的纸张洁白耐用。马桑树分布广泛,树皮易剥,含有毒性,可使制造出来的纸久藏不坏。造纸用的树皮最好在春季剥取。传统纸的红颜色染料有红刺参草根、小红参草根等,黄颜色的染料有黄连刺根,绿颜色用多种绿叶取汁而成。不同的染色原材料在不同的季节采集。
(二)手工造纸工艺流程
采集树皮。选取规整光滑的枝条,尽量剥取完整的树皮,再将硬质的外皮剥去,保留韧质皮层。
晒树皮。将剥好的韧质树皮晾晒至干透。晾晒期间树皮不能淋雨,以防变质、变色。
泡料。将晒干的树皮放入盛满水的器物内浸泡2至3天,直至泡软。
锤绒手工造纸原料
煮料。将泡软后的树皮放入装有水的大锅内,拌入适量草木灰(草木灰少则树皮难煮烂,草木灰多则影响纤维质量且难清洗)煮沸12小时左右,直至煮烂。
清洗。将煮烂的树皮放入清水中洗去草木灰等杂质,然后挤干水分待用。
捣碎。将清洗干净的树皮用木槌锤绒后用刀切碎,再放入碓窝中舂成泥浆。
洗浆。把树皮浆放入清水中反复过滤并去掉粗糙的纤维部分。
搅和。取适量树皮浆与水充分混合搅拌至无明显颗粒状。
抄纸。将造纸框放入纸浆中前后左右轻轻摇晃,使纸浆均匀着落于帘子上,然后提离浆面沥去水分,粘贴至晒纸板上晒干,再取下收好。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