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深山里的非遗织梦人

——虎学忠的草木染技艺振兴路

在横断山脉腹地的维西县保和镇拉日村,傈僳族汉子虎学忠从青涩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坚定的非遗守护人,从扎根乡土的村委干部蜕变为引领致富的先锋,在深山沟壑间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傈僳族草木染技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用时光与汗水绘就一幅动人的时代画卷。

记忆深处:非遗火种悄然萌芽

1981年,虎学忠出生于保和镇拉日村梁子村民小组,这片被碧罗雪山与澜沧江环绕的土地孕育着傈僳族独特的草木染技艺“鹤梅植莎”。儿时的虎学忠常依偎在外婆李仕芝身旁,听外婆讲述傈僳族妇女背着竹篓采集水红木、黄连,将山野草木熬成染液的故事。彼时,傈僳族妇女们穿着茜草染红的腰带、水红木染紫的衣襟、黄连根染黄的围腰在田间劳作,构成山寨里流动的绚丽风景。

少年时代的虎学忠常蹲守火塘边,看着外婆将深山采来的植物根茎投入陶罐,在山泉水的熬煮下,根茎化作斑斓的染液,那奇妙的色彩变化在虎学忠心底悄然埋下了好奇与热爱的种子。然而,1999年回乡务农的虎学忠却看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老一辈逐渐淡忘染布技法,年轻人也不再钟情于手工围腰,这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传承的使命感在虎学忠心中愈发强烈。

抢救传承:与时间赛跑

2019年,看着蒙尘的染缸结着硬块,得知关于“鹤梅植莎”的记载残缺不全,连最关键的茜草提色法都无人能完整复述时,虎学忠攥着半截褪色染布,心里想:“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也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失传!”

此后,虎学忠背着竹篓到深山采集茜草,搭建土灶熬煮水红木,院子里摆满了用于测试染料配比的染缸。无数个深夜,虎学忠仍在仔细记录颜色的细微变化。经过18个月的不懈努力,2020年5月,虎学忠成功复原了水红木染紫、茜草染红工艺,染出的兔绒围巾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重现了“红佩巾”的古韵。不仅如此,虎学忠还挖掘出核桃皮染褐、扭果紫金龙染金、紫草染绛三项濒危技法。

同年,虎学忠创新采用“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模式,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出6名草木染骨干、17名纺织传承人。在虎学忠的带领下,傈僳族妇女大胆创新,将“羊毛搓捻+草木染”工艺相结合,开发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新产品。合作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辐射周边3个村组,带动30余户农户发展傈僳族纺织庭院经济,其中建档立卡户占比达75%,帮助拉日村20户家庭每年户均增收近1万元。

产业突围:从作坊到品牌

2021年,傈僳族草木染技艺“鹤梅植莎”被列入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认可,更让虎学忠敏锐地意识到:唯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让古老技艺真正焕发新生。两年后,维西草木染合作社在拉日村挂牌成立,虎学忠将自家老宅改造成示范作坊,系统梳理采摘—染制—纺织全流程,首批茜草染兔绒围巾以每件600元试水市场时,意外引发抢购热潮,首批订单48小时内售罄,为这个深山里的非遗项目注入了市场化强心剂。

2024年国家民委展览会上的惊艳亮相,让草木染技艺获得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同年举办的两期非遗技艺培训班,吸引了50余名学员前来学习,当看到年轻学员们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独家配方时,虎学忠眼眶微微湿润:“曾经担心祖辈的技艺会随着时间消逝,如今看到这么多人愿意学习传承,我很感动,也很受鼓舞。”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虎学忠正带领团队筹建电商直播间,他指着手机屏幕上的短视频说:“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我们要让‘会呼吸的色彩’乘着流量走出大山!”

如今,推开虎学忠家老宅的木门,曾经闲置的木楞房变成了非遗体验工坊,染缸中,游客们亲手染制的布料与墙上红蓝相间的“彩虹纹”围巾相映成趣。虎学忠的工作日志里,2025年扩建染坊、申报州级非遗项目、开发文创产品等规划清晰罗列。从濒危技艺到振兴支柱,虎学忠以坚守与创新让“鹤梅植莎”重焕生机,这抹源于自然的色彩已然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

和丽瑶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7-25 ——虎学忠的草木染技艺振兴路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2810.html 1 深山里的非遗织梦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