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木刮”舞动同乐美

2025年火把节前一天,我们几个朋友相约前往德钦县叶枝镇同乐村。这是我们在叶枝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第一次同乐之行。太阳刚刚在天际铺了一层金灿灿的霞光,我们就行进在云雾弥漫的同乐峡谷中了。这是一条浓荫遮天蔽日的通村公路,它沿着清幽幽的同乐河蜿蜒而上,宛若一条白丝带盘旋在崇山峻岭间。同乐河落差很大,河水奔涌而下,汹涌澎湃,溅起的水花漫天飞舞,空气湿润得几乎能挤出水来,林荫和同乐河共同营造出一个夏日里难得的清凉环境。

“这里太安逸了,停车在河边玩一下吧!”我的话音未落,车便停了下来,大家迫不及待地涌向河边,享受这份夏日里难得的清凉。河水欢快地拍打着河岸,荡起潋滟的波光。蓝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自由自在地变化着舞姿。密密麻麻的森林里,不时有几只鸟扑腾着翅膀像箭一样刺向蓝天,留下一串串清脆的和鸣。

“想不到,这三伏天水还这么冷,才一小会儿,我的手就冻红了!”老李边用手溅起水花边说,“这水真清,直接灌瓶就是矿泉水了。你们看,河上面有一座水磨房,难道同乐群众至今还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加工粮食吗?”

我说:“同乐群众早就不在这里加工粮食了。以前,同乐村群众有两处房子,一处是居住地同乐村,另一处是山脚下河边的庄房,也就是生产用房。以前,同乐村不通公路,不通电,河边的耕地离村子很远,从半山上的村子到河边要走上两三个小时。为了便于耕作,同乐群众就在河边搭建了简易房屋,也就是庄房。农忙时,白天在这里耕作、吃午饭,晚上回到村子居住,秋收后,村民们又将加工好的粮食靠人背马驮搬运到村子里。”

坐在岸边的大石头上,听清洌洌的同乐河弹奏和美旋律,看湍急的河水撞击石头溅起的朵朵浪花,老李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小诗:“水清岸绿风光好,野杏坠落惊飞鸟。却问庄房今何在?古寨唱响新歌谣。”

刚把同乐河边的的美好装进心里,我们又沉醉在同乐古寨的梦幻里。约莫10来分钟,我们来到了同乐古寨观景台。观景台正好在同乐古寨的对面,处在远眺同乐村的最佳位置。夏日清晨的同乐村别有一番景致,浓浓的云雾沿着峡谷随着暖风弥漫着山峦,悬挂在半山腰上的同乐古寨云遮雾罩,若隐若现,扑朔迷离。我们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愿望:“要是能看清同乐古寨的全部面容就好了。”天随人愿,阳光透过云雾,将灿烂的光辉洒满山谷,紧接着,一阵大风把树木吹得“瑟瑟”作响,云雾随着响声四处飘散,现出一个光灿灿的同乐,让人眼前一亮,金光铺满整个同乐古寨,宛若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点缀在画面上的“木楞子”是最厚重的“底色”。“木楞子”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一层接一层、一台连一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不一会儿,大风变成了清凉的微风,云雾也随着的微风翻卷着不同的姿态,变化着各种优美的图案,同乐寨子又从“光灿灿”变为“若隐若现”。就在这时,一个傈僳族汉子赶着羊群,唱着“调子”向我们走来。朋友老李很善于交际,只用三两句话就跟他拉进了距离。这位傈僳族汉子姓余,今年45岁,谈起同乐,他如数家珍:“我们同乐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有127户人家,家家都居住在‘木楞子’。我们的‘木楞子’最大的特点是木头不上漆,不用铁钉,用榫将木头相互衔接起来,屋顶用木板覆盖,院落都用木栅栏相围。房屋多为两间,一般侧面开门,家家户户都在门头上悬挂着山羊头骨,所有人家房屋中间都置有火塘,一有闲暇,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塘边,享受着生活的温暖与甜蜜。我们同乐村民居建筑群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云南省最早一批重点保护古村落。我们同乐还有‘三宝’,一是阿尺木刮,二是傈僳族服饰,三是中药材。你们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就晓得了。”

走进同乐村,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扑面而来。我们的第一站是探访傈僳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同乐村非遗作坊是同乐村非遗传承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活动地点,这里摆满了瑰丽多姿的傈僳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上午10时许,我们正赶上这里开展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培训活动。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美术艺人”余秀芝担任教员。我们悄悄找了座位坐下,当起了学员。余秀芝讲授的内容是傈僳族传统草编技艺,即“阿目数吕”。随着讲解的深入,余秀芝和“阿目数吕”的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阿目数吕”是傈僳族服饰的重要点缀之物。余秀芝从小就爱动手动脑,孩提时代的她每到田间找猪草时,就会找一些如麦秆、干草、柳条等,将它们“变废为宝”,编织成一些精美的小饰品。长到12岁后,余秀芝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她叫哇洒咪。哇洒咪毫不保留地把“阿目数吕”麦秆编织工艺传授给余秀芝。

直到下午4时,我们走出同乐村“非遗”作坊。徜徉在青石板铺成的村道上,听高大的柿子树上知了纵情歌唱,看蓝蓝的天上云卷云舒,心情无比舒畅。

“今天我们遇上了好日子。在这相会的日子里,我们多么高兴,祝愿明年今天再来一起欢乐……”从远方飘来的天籁之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牵引着我们的脚步。同乐阿尺木刮广场成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挤进人群,我们同熟悉的、不熟悉的客人一起沉醉在时而豪迈奔放、时而委婉低沉的歌舞海洋中……

为谁而歌?国家级非遗传人李碧清答:“为远方的客人而歌!”

歌舞美,歌舞者的服饰也美:男子上穿大襟白短褂,外罩前襟开口的黑白条纹长衫,系羊毛带或麻布彩带,下着蓝布大裆裤,左挎麻布包“腊裱”和刀,右背弩弓箭包,头戴毡帽。女子头戴三角帽“呙享”,包黑布头帕,以小贝壳、银圆片、小铃铛、草编装饰;上穿细白麻布大襟长衫,外罩紫红或黑色坎肩,下着百褶裙和刺绣围腰……这些透着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服饰都出自同乐艺人之手。

表演结束,客人围拢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碧清身旁问这问那。李碧清自豪地说:“我们傈僳族民族民间歌舞阿尺木刮走出维西,走进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盛世中华》开幕式演出,与来自全国各兄弟民族的精彩节目一道同台亮相,气势恢弘、震撼人心,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阿尺木刮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群众增收的一张名片。”

确实令人自豪,“阿尺木刮”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形式多样、舞姿豪放,唱词内容丰富博大,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河流,从大自然唱到人类社会,从远古洪荒时代唱到现今现实生活。阿尺木刮是傈僳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载入了《中国民族歌舞集成》。

同乐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缘何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曾经是同乐村建档立卡户之一的傈僳族妇女余念芝给出了答案:“我在非遗传承人的帮带下加入了合作社。我只管在老师的指导下生产手工艺品,销售由合作社负责。现在,我的技术提高了不少,手工艺产品的质量也上去了,收入增加了,日子越来越安逸了。”

在同乐村,余念芝这样的妇女比比皆是。“用”是最好的传承,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同乐村在深挖“非遗”宝藏的同时,做好“用”字文章,组建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鼓励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扶贫工坊”,以传承人一户带动多户的方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为游客提供“乡愁大餐”,走出一条“非遗+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子,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古朴的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同乐深度交汇、融合,弹奏出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和美旋律。有感于此,老李写就一首小诗,发在微信朋友圈里:“霓裳羽衣傈绣美,逐梦路上笑颜开。古寨同乐多逍遥,阿尺木刮入梦来。”

下午6时,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又到观景台,我们再次眺望同乐古寨,再次为之震撼:太阳暖洋洋地挂在山头,灿烂的光辉垂照下来,把天际染成橘红色,白白的云雾从峡谷深处翻滚着往上奔涌,一片接着一片,一朵连着一朵,跟天边的橘黄色翻卷在一起,如诗如画。

杨洪程 文/图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8-0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2995.html 1 “木刮”舞动同乐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