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刚满15岁的我,从鹤庆县城镇小学转到中甸一中(今香格里拉市第一中学)。踏入校园的那一天,看着同学们早已熟悉的校园和课堂,深知自己已落后许多。于是,我便常常挑灯夜战,努力弥补落下的功课。
那时,整个学校仅有初十八、十九两个班级,还有一个民办教师“师资训练班”,规模虽小,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学校的生活,除了每日按部就班的文化课学习,“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一声通知,全校教职员工便会背上背包,像一群即将出征的战士,整齐列队,步伐坚定。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若是看电影或看演出,那便是难得的欢乐时光,大家满心期待,早早地就坐好,眼神中透着兴奋。
那时无论大会小会,还是室内室外活动,我们都要在开场半小时前就摆好背包,端坐在座位上。不过,等待的时光并不难熬,因为有热闹的拉歌活动相伴。每当这时,学校的文体委员就会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队伍前方,宛如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威风凛凛地挥动着手臂指挥大家开始唱歌。
那时的歌曲,以毛主席语录歌为主旋律,还有许多经典的革命历史歌曲和民族歌曲。《我们共产党人》《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声坚定豪迈,仿佛能看到共产党人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展现出无比坚定的信仰与担当;《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的解放军好》,节奏明快有力,好似能看见工厂里工人挥汗如雨的身影,以及人民军队英姿飒爽的模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如同一座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严守纪律,做合格的革命者。还有《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大家便饱含深情,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顽强学习、勇敢斗争……
一首歌唱罢,文体委员便会带领我们大声呼喊:“我们唱完了,某某(班级或单位)唱起来,嗨嗨唱起来!”紧接着,掌声雷动,如同疾风暴雨,在会场上久久回荡。被呼叫的对方接上,开始演唱,待他们唱完,文体委员又会发问:“唱得好不好?”我们会齐声回答:“好!”再问 “唱得妙不妙?”大家又会响亮地回应:“妙!”然后便是“再唱一个要不要?”
歌声此起彼伏,如同海浪般层层叠叠、相互交织,有时几个班级会联手,向另一个班级“发起进攻”,那场面可谓是热闹至极。整个会场或演出场地,都被歌声填满,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激昂的旋律中,仿佛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疲惫和烦恼,只记得那热血沸腾的时刻。
记得那年国庆节后,学校增加了几个新的班级,拉歌依旧是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之后,有关部门先后推出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民歌和《战地新歌》第一集。这些新歌曲,展现了工农兵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同清新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很快就成为了我们拉歌活动的新宠。其中,陕甘宁边区民歌《军民大生产》更是深受大家喜爱。拉歌的指挥者灵机一动,巧妙地利用它的歌谱,改编了歌词:“某某(班级或单位)呀么嗬嗨,唱起来呀么嗬嗨,你们的歌声西哩哩嚓啦啦、嗦啰啰呔,唱起来呀么嗬嗨!”这样一来,拉歌从原来的问答式呼喊,变成了有趣的对歌呼唤,还把挑战的掌声也融入了歌曲节拍和数数中,让拉歌变得更加富有情趣和欢乐感。每次听到这独特的拉歌旋律,大家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仿佛所有的阴霾都被一扫而空。
拉歌的规模,可大可小。小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就像一场温馨的友谊赛,大家在歌声中互相切磋,增进着彼此的感情;大到学校与外单位的比拼,那可就是一场“硬仗”了,全校师生都会全力以赴,宛如奔赴战场的勇士,为了学校的荣誉而放声歌唱。一旦“拉”上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情绪都会瞬间被点燃,仿佛体内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不消一个回合,就能热血奔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歌声的“战斗”中,让整个场景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拉歌看似只是大声唱歌,实则是个技术活,需要讲究策略和技巧。要想在拉歌中胜出,不仅要歌声洪亮、更要整齐划一;还要看谁能推陈出新,唱出别人想不到的歌曲,给人带来惊喜。有时候,难免会有同学唱跑调,就像一锅煮坏了的“夹生饭”,但如果指挥者能够巧妙地引导,及时调整节奏,就能化险为夷,让演唱继续下去,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
拉歌场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台词,比如“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ABCDE,我们等得好着急!”“剥了洋芋皮,不唱就是厚脸皮!”这些俏皮的话语,如同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让拉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在等待对方演唱的过程中,多了几分欢乐,少了几分焦急,让整个拉歌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
随着拉歌次数的增多,我渐渐发现,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娱乐与竞技本身。那热烈的气氛,是学校作风和纪律的展现,每一个整齐的队列,都像是一幅严谨的画卷,展现出我们的纪律性;每一次响亮的歌声,都像是一声激昂的号角,透露出我们的素养和集体精神。在一次次的拉歌竞技中,学校内部和班级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与外单位也增进了友谊,大家如同一家人,在配合中培养出了默契,心与心靠得更近了。
当拉歌进入高潮,热烈的气氛像团烈火舔舐着空气。同学们眼中跳动着滚烫的光。我们吼出的每一个音符,裹挟着青春的热血与凌云壮志,彰显出我们青春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们唱着劳动的愉悦,唱着对祖国的热爱,唱着对未来的憧憬。而那时的我们,就是在歌声里追逐星辰的追梦人。
殷著虹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