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山城游记

殷著虹

早就听闻重庆的传奇,当“巴渝形胜扼咽喉,两江汇处起高楼。”在耳畔回响时,便在我心底埋下了奔赴这座山城的种子。直到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才真正读懂这座城市的万种风情。

走出重庆西站,湿热的空气裹挟着淡淡的火锅香味扑面而来。网约车穿行在高低起伏的街道,窗外的景象让人目不暇接。矮坡上的老居民楼爬满爬山虎,与远处的摩天大楼隔街相望;黄桷树从石缝中探出头来,枝丫伸展到马路中央,为行人撑起一片浓荫。山城的立体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笔都透着不羁的生命力。

车过鹅岭,司机猛地一打方向盘,车身沿着近乎垂直的坡道俯冲而下。我下意识抓紧扶手,却见路边的行人泰然自若,挑着担子的老人健步如飞,这便是山城重庆。连日常的出行都带着几分惊心动魄的豪迈。抵达酒店时正值清晨,薄雾如轻纱笼罩全城,远处的电视塔在雾中若隐若现。

长江与嘉陵江在此刻画出城市的血脉。站在朝天门广场,可以看到黄色的长江与碧绿的嘉陵江相拥,江面上货轮鸣笛而过,惊起一群白鹭。江风掠过耳畔,仿佛能听见巴蔓子将军的剑鸣、纤夫们的号子,还有新时代游轮的汽笛,千百年的故事在此交织成浑厚的交响曲。

洪崖洞的夜晚是流动的诗篇。吊脚楼的飞檐翘角上挂着串串红灯笼,与江对面的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交相辉映。乘电梯到11楼,推门竟是滨江马路;沿石阶往下走,又钻进热闹的小吃巷。转角处的火锅店里,只见锅面正咕嘟冒泡,红油翻滚间,毛肚与鸭肠跳起欢快的舞蹈,蒸腾的热气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

在山城步道上行走,才懂得“移步换景”的真谛。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老房子墙皮斑驳,窗台上的三角梅却开得热烈。忽而撞见穿堂而过的轻轨,玻璃倒影里闪过老人摇着蒲扇的身影;转身钻进防空洞改造的茶馆,八仙桌上摆着盖碗茶,说书人正讲着“湖广填四川”的往事。

李子坝的轻轨总让人想起童年的万花筒。当列车从居民楼里钻出的瞬间,江风掀起窗帘的一角,能瞥见屋里晾晒的辣椒串。轨道下方,老人们坐在黄葛树下打麻将,筹码随着列车的震动轻轻摇晃,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市井图。

磁器口的晨雾里藏着最地道的重庆味道。清晨五点,陈麻花铺子的伙计已经支起油锅,金黄的麻花在油锅里翻滚,香气漫过青石板路,唤醒了巷子里的老茶馆。宝轮寺的钟声穿过薄雾,与挑着豆腐脑担子的吆喝声相撞,谱出一曲美妙的晨歌。

解放碑的霓虹在夜色中格外显眼。八一路的小吃摊前,老板娘操着清脆的川音招呼客人,酸辣粉的红油挂在搪瓷碗上。穿校服的学生捧着烤苕皮走过,手机里播放着最新的说唱,歌词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武隆的喀斯特地貌是大地的杰作。天生三桥的悬崖上,藤蔓垂成绿色的帘幕,阳光穿过岩缝,在青苔上投下跳动的光斑。站在天龙桥下,能听见暗河的水声从地下深处传来,仿佛是地球的心跳。

同行的张师傅是个地道的“老重庆”,嗓门洪亮如钟。他说他开了30年的出租车,见证了江北嘴从荒地变成金融城。路过黄花园大桥时,他指着江面上的游船笑道:“当年我在这江里游过泳,现在连狗都比我游得远咯!”逗得车里的人哈哈大笑。

重庆的山是骨,水是魂,人是韵。当飞机掠过江北机场的跑道时,我望着窗外渐渐缩小的城市,忽然懂得,这里的每一道坡、每一座桥、每一碗面,都藏着重庆人“爬坡上坎”的韧劲与“江湖儿女”的豪情。这座城,早已像火锅里的牛油,把独特的滋味熬进了我的血脉里。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8-14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3152.html 1 山城游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