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是如何辞职的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31 09:30:13

雍宛凉

今年5月,伴随着河南女教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走红,与辞职有关的话题日趋热门,一度高居大众话题的头条。如此优雅又率性的“说走就走”,羡煞了诸多在工作中累成狗却不得不为了房贷、车贷和孩子奶粉钱忍气吞声的劳苦大众,这封信也因此被冠以“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的美誉。

其实,历史上像这样有情怀的辞职信不胜枚举,古人撂起挑子来,那才一个个都是潇洒而任性的范儿呢。

刘知几和吴兢:为完成自己的理想

如果说陶渊明的辞职是为了追寻远离俗务的田园山林,那刘知几和吴兢的辞职则是为了更好地在政坛之下完成自己的理想,因为政治的黑暗阻碍了他们抱负的施展。二人都是在唐代官方修史机构史馆中工作的杰出公务员,曾合作修撰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三朝实录,是志同道合的同事兼好友。刘知几出身书香门第,儿时对史书《左传》就情有独钟,一直通览群史,让他在步入仕途后很快就崭露锋芒,成为颇受朝廷器重的史臣。而吴兢,虽然缺少刘知几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但从小立志贯知经史,励志勤学,受到宰相魏元忠、朱敬则的赏识,被推荐到史馆工作,成为刘知几的同事。

本来,两个热爱史学的青年应该是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希望在此大展宏图的。不幸的是,彼时的史馆已沾染了太多当时官场中不良风气,这违背了刘知几、吴兢这样正直史家的心灵底线和著史原则;高层的政治斗争也蔓延到原本清净的史馆中,同僚之间尔虞我诈,庸史之才荒废本职而以钻营升官为务。如此的乌烟瘴气的现实让二人绝望,他们回顾自己的出仕生涯,发现竟无一件可圈可点之作,不禁悲愧交加,愤而辞职。二人都在辞职信中表达了自己掌史多年却一无所成的义愤与无奈,希望能够离开这片污浊的空气,去追求自己曾经干净纯洁的治史理想。

刘知几因在辞职信中历数了史馆众多弊病而伤害了某些显贵之人的利益,索性退而私撰《史通》,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煌煌巨著。而吴兢,在第一次辞职未被批准之后又三次上表,以父丧为由坚去史职,终获允许。与此同时,他私撰本朝国史以实现自己作为治史者的追求。

陶渊明:《归去来辞》表心志

陶渊明可谓是“辞职专业户”,一生辞职多次。陶渊明最早出仕当官为州祭酒,做州的文职公务员,然而很快他就受不了繁复的文书工作,辞职回了家。不久,州里又召他来做主簿,他连赴任都懒得去,直接推掉,在家闲居。一年后,陶渊明入桓玄幕府,但翌年就因母丧回家丁忧,再一次辞官。三年后,他虽然又先后做了镇军、建威二将军的参军,但此时“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等诗句,已透露出他对政治的厌倦。再度辞职后没多久,陶渊明收到了彭泽县令的任命书,犹豫再三,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踏入官场。然而很快,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任性地解印去县,并赋《归去来辞》表明心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不问世事。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职,也辞得最为彻底。是后,陶渊明一直归隐田园,即使生活困窘,也怡然自得。

海瑞:辞职信骂遍朝野

相比之下,明代大清官海瑞的辞职就颇有些赌气的意味。海瑞为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个著名的清官,深受百姓爱戴,却被不少官员豪强所忌惮。他的这份辞职信《告养病疏》写于隆庆四年(1570年),当时,他在应天巡抚任上大力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豪绅富户,损害了众多权贵的利益,大家都恨他恨得牙痒痒。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就是这些衔恨于海瑞的人之一,他利用自己主管官员监察的权力,上疏参劾海瑞“沽名乱政、大乖宪体”。海瑞虽然上了奏折为自己做辩护,但无奈当时他得罪的人太多,趁机落井下石者甚众,朝廷抵不住压力,只好下令改任他为南京粮储。海瑞无法接受自己正直为民却遭贬黜的现实,索性递了封辞职信,说官场太乱,群臣皆庸,自己身体衰惫,还要回家侍养老母。

这篇“大放厥词”的临别宣言,看似惊世骇俗,然对向来敢于犯颜直谏的海瑞来说,也无足为怪。早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海瑞在福建南平县当教谕,职位也就相当于县级中学的老师,曾有上级督学官来视察工作,海瑞和两名同事前去迎接。见到督学,其他二人都俯首跪地,唯独海瑞站得笔直,他不卑不亢地说:“这里是教师教育士子之地,教师应保有自己的尊严,不能向上级下跪。”(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和玉凤